【原文】
武王問太公曰:“王者帥師,必有股肱羽翼以成威神,為之奈何?”太公曰:“凡舉兵帥師,以將為命。命在通達,不守一術。因能授職,各取所長,隨時變化,以為綱紀。故將有股肱羽翼七十二人,以應天道。備數如法,審知命理,殊能異技,萬事畢矣。”
武王曰:“請問其目。”太公曰:“腹心一人,主贊謀應卒,揆天消變,總攬計謀,保全民命;
“謀士五人,主圖安危,慮未萌,論行能,明賞罰,授官位,決嫌疑,定可否;
“天文三人,主司星歷,候風氣,推時日,考符驗,校災異,知人心去就之機;
“地利三人,主三軍行止形勢,利害消息,遠近險易,水涸山阻,不失地利;
“兵法九人,主講論異同,行事成敗,簡練兵器,刺舉非法;
“通糧四人,主度飲食,蓄積,通糧道,致五谷,令三軍不困乏;
“奮威四人,主擇才力,論兵革,風馳電掣,不知所由;
“伏旗鼓三人,主伏旗鼓,明耳目,詭符節,謬號令,闡忽往來,出入若神;
“股肱四人,主任重持難,修溝塹,治壁壘,以備守禦;
“通材三人,主拾遺補過,應偶賓客,論議談語,消患解結;
“權士三人,主行奇譎,設殊異,非人所識,行無窮之變;
“耳目七人,主往來聽言視變,覽四方之事、軍中之情;
“爪牙五人,主揚威武,激勵三軍,使冒難攻銳,無所疑慮;
“羽翼四人,主揚名譽,震遠方,搖動四境,以弱敵心;
“遊士八人,主伺奸候變,開闔人情,觀敵之意,以為間諜;
“術士二人,主為譎詐,依托鬼神,以惑眾心;
“方士二人,主百藥,以治金瘡,以痊萬病;
“法算二人,主計會三軍;營壁、糧食、財用出入。”
【譯文】
武王問太公說:“君主統率軍隊,必須有得力的輔佐之人,以造成非凡的威勢,這該怎麼辦呢?”
太公回答說:“凡舉兵興師,都以將帥掌握軍隊的命運。要掌握好全軍的命運,最重要的是通曉和瞭解各方面情況,而無需專精某項技術。因此,應該量才授職,用其所長,靈活掌握,並使其成為一項制度。所以將帥需要輔佐人員七十二人,以便順應天道,應付各種情況。按照這種方法設置助手,就是掌握瞭作將帥的道理。發揮各種特殊人才的奇異才能,就可以圓滿完成各項任務。”
武王問:“請問這方面的細節是怎樣的?”
太公回答說:“腹心一人,主管參贊謀劃。應付突然事變,觀測天象,消除禍患,總攬軍政大計,保全民眾生命;
謀士五人,主管籌劃安危大事,考慮形勢的發展變化,鑒別將士的品德才能,申明軍紀,授予官職,決斷疑難問題,裁定事情可否;
天文三人,主管觀察日月星辰的運行,測度風向氣候,推算時日吉兇,考察吉兇征兆,核查災異現象,觀察人心的向背;
地利三人,主管察明軍隊行軍和駐止的地形狀況,分析利弊得失的變化,觀察距離遠近,地形險易,江河水情和山勢險阻等,確保軍隊作戰不失地利;
兵法九人,主管探討敵我形勢的異同,分析作戰勝負的原因,檢查點驗作戰時的兵器,檢舉揭發各種違法行為;
通糧四人,主管籌劃給養,籌備儲存,保證糧道暢通,征集軍需糧秣,確保軍隊供給不發生困難;
奮威四人,主管選拔有才能的勇士,配發優良的武器裝備,組織突擊部隊風馳電掣般行動,迅猛快速地打擊敵人;
伏鼓旗三人,主管軍隊的旗鼓,明確視聽信號,制造假符節,發佈假命令以迷惑敵人,忽來忽往,神出鬼沒;
股肱四人,主管擔負重要使命,從事艱巨任務,挖掘溝塹,構築壁壘,以備守禦;
通材三人,主管完善將帥的不足,彌補將帥的過失。接待賓客,討論問題,消除禍患,排解糾紛;權十三人,主管實施詭詐奇謀,設置絕術異技,不讓敵人識破,進行無窮變化;
耳目七人,主管通過與外界交往,聽風聲,觀動靜,查明天下形勢,瞭解敵軍情況;
爪牙五人,主管宣揚我軍軍威,激勵三軍鬥志,使他們敢於冒險犯難,攻堅摧銳而無所疑懼;
羽翼四人,主管宣揚將帥的威名聲譽,以震駭遠方、動搖鄰國,削弱敵軍鬥志;
遊士八人,主管察明敵方奸佞,刺探敵國變亂,操縱敵國民心,觀察敵人意圖,進行間諜活動;
術士二人,主管使用詭詐,借助鬼神,迷惑士眾,穩定軍心。
方士二人,主管各種藥物,治療創傷,醫治疾病;法算二人,主管計算軍隊營壘、糧食和財用的收支情況。”
【例證】
俗話說:“眾人拾柴火焰高”,一個人的智力畢竟是有限的,而眾人之智無窮。即“王者帥師,必有股肱羽翼,以成威神”。公元俞 206 年,不可一世的秦王朝在農民起義浪潮的沖擊下滅亡瞭。農民起義領袖項羽和劉邦為瞭爭奪天下,展開瞭長達五年的拚殺,結果以項羽的失敗和劉邦的勝利而告結束。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勇敢善戰,世罕其匹,戰爭開始時又握有幾十萬精銳大軍,處於號令一切的盟主地位,到頭來卻敗在亭長出身、好色貪財、頗有些流氓氣質、在戰爭開始時僅有三萬人馬的劉邦手上。原因何在?答案自然是因為劉邦有一大批才能卓傑的“股肱羽翼”相輔佐。
項羽至死也不明白自己失敗的原因,而劉邦卻清楚地認識到自己得天下的關鍵。公元前 202 年 5 月,已經登上帝位的劉邦,在洛陽南宮裡大宴群臣,酒酣耳熱之後,劉邦志得意滿地說瞭這樣一段耐人尋味的話:“夫運籌策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國傢,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善於用人,善於“將將”,是劉邦的特長。劉邦用人的特點是“命在通達,不守一術;因能受職,各取所長。”劉邦本人出身農民,他的功臣大將,除個別人外,大都出身卑微。如陳平不過是傢有三十畝地的農民,韓信更是寄人籬下的赤貧之輩,樊噲以“屠狗為事”,灌嬰“販繒”,婁敬“挽車”,周勃則“織薄曲為生”,還“為人吹簫給喪事”。正因為能“因能受職,各取所長”,大批英才奇士都匯聚他的帳下,可謂是謀臣如雨,勇將如雲。這些人為劉邦出謀劃策,殫精竭智,使得劉邦越戰越強。反觀項羽,在用人上任人唯親,“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韓信、陳平等人原都在楚,因得不到信用,最後都背他而去,投奔瞭劉邦,成為劉邦戰勝項羽的重要謀臣宿將。項羽疑心太重,任人不專,因而很容易為離間計所乘,范增、鐘離昧等智謀之士都得不到信任,項羽最後成瞭孤傢寡人。這樣,項羽由強變弱,轉勝為敗,最後自刎烏杠,便成瞭合乎邏輯的歷史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