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主人分

客主人分

本篇指出,作戰時人眾、糧多、武器精良都不足恃,隻有掌握戰爭規律,明瞭敵我雙方情況,善於利用有利形勢和良好地形,才是取得勝利的保證。

客主人分(1)

兵有客之分,有主人之分。客之分眾,主人之分少。客倍主人半,然可敵也(2)。

負……定者也(3)。客者,後定者也,主人安地撫勢以胥(4)。

夫客犯隘逾險而至,夫犯隘……退敢刎頸,進不敢拒敵,其故何也?勢不便,地不利也。勢便地利則民自……自退。所謂善戰者,便勢利地者也。

帶甲數十萬,民有餘糧弗得食也,有餘……居兵多而用兵少也,居者有餘而用者不足。帶甲數十萬,千千而出,千千而□之……萬萬以遺我。所謂善戰者,善翦斷之,如□會捝者也。能分人之兵,能按人之兵,則錙【銖】而有餘(5)。不能分人之兵,不能按人之兵,則數倍而不足。眾者勝乎?則投算而戰耳(6)。富者勝乎?則量粟而戰耳(7)。兵利甲堅者勝乎?則勝易知矣(8)。故富未居安也,貧未居危也;眾未居勝也,少【未居敗也】。以決勝敗安危者,道也。敵人眾,能使之分離而不相救也,受敵者不得相……以為固(9),甲堅兵利不得以為強,士有勇力不得以衛其將,則勝有道矣。故明主、知道之將必先□,可有功於未戰之前,故不失;可有之(10)功於已戰之後,故兵出而有功,入而不傷,則明於兵者也。五百一十四***……焉。為人客則先人作…………兵曰:主人逆客於境…………客好事則…………使勞,三軍之士可使畢失其志,則勝可得而據也。是以按左抶右(11),右敗而左弗能救;按右抶左,左敗而右弗能救。是以兵坐而不起,避而不用,近者少而不足用,遠者疏而不能……(1)此是篇題,寫在本篇第一簡簡背。客,指戰爭中攻入他人境內的一方。主人,指在自己土地上防守的一方。

分,份量,比例。

(2)敵,匹敵。意謂主人兵力隻有客方的一半,然而可以與之匹敵。《漢書·陳湯傳》:“又兵法曰:客倍而主人半,然後敵。”

(3)此句殘缺,原文疑當作:“主人者,先定者也。”先定,指先作好部署。

(4)意謂憑據良好地形,利用有利形勢,嚴陣以待。

(5)《淮南子·兵略》:“故能分人之兵,疑人之心,則錙(zi資)銖有餘;不能分人之兵,疑人之心,則數倍不足。”簡文“錙”字殘存“金”旁,“銖”字全缺,今據《淮南子》補。錙、銖都是古代兩以下的重量單位,比喻份量極校(6)算,古代計數用的算籌。意謂如果人多既能取得勝利,那隻要數數算籌就可以決定勝負瞭。

(7)意謂如果財富雄厚就能取得勝利,那隻要量一量糧食的多少就可以決定勝負瞭。

(8)意謂如果武器裝備精良就能取得勝利,那麼勝負也就太容易知道瞭。

(9)“以為固”上約缺八字,據《善者》篇的類似文字,以上兩句可補足為,“受敵者不得相【知,溝深壘高不得】以為固。”受敵,受攻擊。

(10)“之”字疑是衍文。

(11)抶(chi翅),擊。按左抶右,意謂牽制敵人之左翼,而攻擊其右翼。

【原文】兵有客之分,有主人之分。客之分眾,主人之分少。客倍主人半,然可敵也。負定者也。客者,後定者也。主人安地撫勢以胥。夫客犯隘逾險而至,夫犯隘退則刎頸,進不敢拒敵,其故何也?勢不便,地不利也。勢便地利則民自自退。所謂善者戰,便勢利地者也。帶甲數十萬,民有餘糧弗得食也,有餘居兵多而用兵少也,居者有餘而用者不足。帶甲數十萬,千千而出,千千而□之萬萬以遺我。所謂善戰者,善翦斷之,如□會捝者也。能分人之兵,能按人之兵,則錙【銖】而有餘。不能分人之兵,不能按人之兵,則數倍而不足。眾者勝乎?則投算而戰耳。富者勝乎?則量粟而戰耳。兵利甲堅者勝乎?則勝易知矣。故富未居安也,貧未居危也;眾未居勝也,少【未居敗也】。以決勝敗安危者,道也。敵人眾,能使之分離而不相救也,受敵者不得相以為固,甲堅兵利不得以為強,士有勇力不得以衛其將,則勝有道矣。故明主、知道之將必先□,可有功於未戰之前,故不失;可有之功於已戰之後,故兵出而有功,入而不傷,則明於兵者也。(以下為散簡)焉。為人客則先人作兵曰:主人逆客於境,客好事則使勞,三軍之士可使畢失其志,則勝可得而據也。是以按左抶右,右敗而左弗能救;按右扶左,左敗而右弗能救。是以兵坐而不起,避而不用,近者少而不足用,遠者疏而不能

【譯文】用兵作戰有客軍和主軍的分別。處於進攻地位的客軍兵力必須比對方多,而處於守勢的主軍兵力較少。當客軍兵力是主軍兵力的一倍,主軍兵力隻有客軍一半時,可以交戰客軍當然是在主軍之後進入陣地的。主軍則已占據有利地形,嚴陣以待客軍瞭。而客軍要攻破關隘,越過險阻,才能到達交戰地點。進攻關隘後退就等於自殺,不敢前進抗拒放軍,是什麼原因呢?這是因為形勢不利,地形不好。當形勢有利,地形有利時,士兵自然會通常所說的善於用兵的人,就是會利用形勢和地利的人。帶領數十萬大軍,哪怕百姓有餘糧也不可能保證供給,養兵時覺得多,而用兵時卻覺得少,養兵有餘而用兵時兵力又不足。有軍兵數十萬,成千成千地出征,善於用兵作戰的將領,必定善於分割截斷放軍,就像而會解脫的人一樣。能分散敵軍兵力,善於抑制敵軍兵力的將領,哪怕自己的兵力非常少,他用起來也會覺得有富餘,而不會分散敵軍兵力,不能抑制敵軍兵力的將領,即使自己的兵力數涪於敵軍,他仍然覺得不夠用。兵多就能取勝嗎?如果真是這樣,那麼用籌簽算算雙方的兵力就可知戰爭的結果瞭。富足就能取勝嗎?那麼量量雙方的糧食就可以知道戰爭的結果瞭。兵器銳利,鎧甲堅固就能取勝嗎?那麼勝負就很容易預先知道瞭。所以說,國傢富足,不一定就安全,國傢貧窮,不一定就有危險;兵多不一定就能取勝,兵少也不一定就會失敗。決定勝敗與安危的關鍵在於掌握用兵的規律。敵軍兵多,可以使敵軍分散而不能相互救援,使敵軍雖然鎧甲堅固,兵器銳利,卻不能發揮威力,軍兵勇敢卻不能保衛他們的將領,這就是掌握瞭致勝的途徑瞭。所以說,英明的君王和懂得用兵規律的將領必定事先交戰之前就有把握取勝,這樣的君王和將領就能萬無一失;而在交戰之中能取勝,出兵之後能建功立業,退兵之時不受損傷的將領,那就隻能算是明白用兵的人而已。(中間三行散簡文字殘缺,無法譯出)使敵軍疲勞,就可以便放軍全軍將士完全喪失鬥志,那麼,就有戰勝敵軍的把握瞭。所以鉗制敵軍左翼而攻擊敵軍右翼,就是要使其右翼失敗時,左翼不能救援;鉗制敵軍右翼而攻擊其左翼的戰法,也是要使得放軍左翼失敗時右翼不能相救。這樣作戰,就是要使得敵軍隻能坐而待斃,不敢主動出去,隻敢遠避而不敢交鋒,造成敵軍近處兵力少,不夠用,遠處的兵力分散,不能支援,

【解析】這篇文章從題目看是論述防禦和進攻的,但其重點卻在論述統兵將領的指揮藝術,從主,客兩軍的態勢。講到善於利用地形地利;從主、客兩軍的兵力對比,講到善分散敵軍兵力、抑制敵軍將領等指揮素質,最終進入本文論述的中心——用兵的規律。孫臏連用瞭三個設問句:兵多就能取勝嗎?富足就能取勝嗎?兵器銳利、鎧甲堅固就能取勝嗎?接著又用三個十分淺顯,可以使人一目瞭然的回答,說明不能依表面的強大決定勝負。在此基礎上提出瞭自己的論點:懂得用兵規律,事先就有勝利把握的將領,才是真正會用兵的將領;而在戰事開始後才能因應取勝或避免損失的將領,也隻能算剛入門的將領。文章沒有提戰事開始後也不能因應取勝或避免損失的將領,大概孫臏覺得這種庸將不值一提吧!從全文的邏輯和論述方法,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孫臏所極力推崇的是那種“有功於未戰之前”的精通兵法的“知道之將”。當然,這很難達到,但卻是從事軍事指揮的人應有的奮鬥目標,而且不僅是統兵將領,就是各行各業的領導人又何嘗不應成為精通本行的專傢,確保他們所從事的事業萬無一失呢?諸葛亮、周瑜、曹操都稱得上著名的軍事傢,但在赤壁大戰中就顯出其高下瞭。先看諸葛亮和周瑜,面對曹操號稱百萬雄師下江南的嚴重威脅,他們二人的認識和主張基本一樣,先是諸葛亮出使東吳,舌戰群儒以及面見孫權的一番論述,十分透徹地說明瞭曹操貌似強大,實際上並非不可戰勝。請看諸葛亮向孫權作的一番分析:“劉豫州雖然剛剛敗過,但是關雲長還帶領精兵萬人,劉琦率領的江夏戰士也不少於萬人。曹操的兵雖多,但從遠道而來,已是疲勞不堪。新近追趕劉豫州,曹軍兵將輕裝騎馬,一天一夜跑三百裡,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強弩之末,連絲綢那麼薄也穿不透瞭’。再說,北方人又不習慣水戰。荊州的百姓歸附曹操,是形勢所迫,並不是他們的本心。現在將軍如能和劉豫州同心協力,那打敗曹操是毫無問題的。曹操兵敗,必定回北方去,那時荊州、東吳的力量就強大瞭,三足鼎立的形勢就會形成。成功與失敗的機會,就在今天。請將軍定奪!”孫權聽瞭這一番分析,十分高興地說:“先生一番話,使我茅塞頓開。我的主意定瞭,再沒有什麼疑慮瞭!今天就商議起兵,一起消滅曹操!”再看周瑜的一番分析:“曹操雖然打著漢朝丞相的名號,實質上是漢朝的奸賊!將軍憑著神武雄才,依仗父兄創下的基業,據有江東,武器精良,糧食充足,正應該橫掃天下,替國傢清除殘暴的奸賊,怎麼能去投降呢?再說,曹操現在來這裡,犯瞭兵傢的許多忌諱:北方尚沒有平定,馬騰、韓遂是他後方的隱患,曹操卻長時間南征,這是犯的一忌;北方軍士不熟悉水戰,曹操舍棄馬匹,依靠船隻來和東吳爭鬥,這是犯的二忌;現在正是嚴冬酷寒,曹軍的馬匹沒有草料,這是犯的三忌;驅趕中原士兵,遠道跋涉江河湖泊,他們水土不服,很多人生病,這是犯的四忌。曹操犯瞭這麼多忌,盡管軍兵人數多,也是必敗無疑!將軍捉拿曹操,現在正是良機。請派給我精兵數萬,進駐夏口,我替將軍打敗曹操!”從諸葛亮和周瑜的分析,可以看出.他們兩人都能認清曹操的本質弱點,從而預見是可以戰勝的;但如何戰勝曹操,二人的看法卻不盡相同,諸葛亮強調的是劉備和孫權聯合,並進而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周瑜強調的卻隻是江東武器精良,糧食充足,東吳一傢單獨橫掃天下,並保證他自己領幾萬兵就可以打敗曹操。一對比就分出瞭高下:在分析曹操本質上,兩人一樣,而在戰勝曹操的辦法上,諸葛亮的劉、孫聯合,三足鼎立就更符合客觀實際,後來的歷史進程也證明瞭諸葛亮的預見;周瑜的主張就顯得片面而且有些狂妄瞭。如果真是獨力抗曹,那結果還真難說哩。再從破曹的戰略戰術看,二人約定各自寫在手心上,結果二人伸出手一看,都不禁大笑起來,原來二人寫的是同一個字——“火”。可見英雄所見略同。在如何實施火攻滅曹上,諸葛亮解決瞭兩個常人難於解決的難題,充分展示瞭他的才華。這兩件事是借箭和借東風,都是取勝必不可少的條件。先說借箭。一天周瑜聚將議事,也派人把諸葛亮請去。當諸葛亮進帳坐定後,周瑜問諸葛亮:“水路交兵,首要的武器該用什麼?”諸葛亮回答:“弓箭。”周瑜說:“先生的話跟我的想法完全一樣。隻是現在軍中正缺箭用,請先生監造10萬枝箭,作應敵之用。這是公事,請先生千萬別推辭。”諸葛亮說:“都督委派,自然應該效勞。我大膽請問,什麼時候要?”周瑜說:“10天內能完成嗎?”諸葛亮說:“曹操大軍近日就要來,如等10天,必定誤事。”周瑜問:“據先生想,幾天能造好?”諸葛亮說:“隻用三天就行瞭。”周瑜說:“軍中無戲言!”諸葛亮說:“怎敢戲弄都督!我願立軍令狀:如三天辦不成,甘願受重罰!”周瑜正想借機除掉諸葛亮,聽瞭不禁大喜,便當場立瞭軍令狀,又擺酒招待諸葛亮。諸葛亮說:“從明天開始造,等到第三天可以派五百名士兵到江邊搬箭。”諸葛亮喝瞭幾杯酒就告辭走瞭。周瑜說:“他自己送死,並不是我逼他。這次他當眾立瞭文書,就算他生出雙翅,也飛不走瞭。”又吩咐軍匠拖延,物資也不給準備。魯肅奉周瑜令去探聽消息,諸葛亮埋怨他把以前的談話內容告訴周瑜,引起周瑜妒忌,所以要害他。接著又說:“請你借給我20隻船,每隻船派30名軍士,船上都用青佈圍上。紮一千多個草靶子排在兩邊。我自有妙用。第三天包管有10萬枝箭。隻是,再不能讓公瑾知道。要是讓他知道瞭,我的計就完瞭!”魯肅是力主聯合抗曹的,人也較為憨厚,便替諸葛亮準備瞭船隻,並替他保密。周瑜聽說諸葛亮第一天沒動靜,第二天仍沒動靜,也是疑惑不解。直到第三天夜裡四更時分,諸葛亮才秘密把魯肅請到船上,說:“特地請你一同去取箭!”魯肅疑惑不解,問道:“到哪兒去取?”諸葛亮說:“你別問,去瞭就知道瞭。”諸葛亮下令,把20隻船用長繩連結起來,直接向北岸前進。這天夜裡,大霧迷天,長江上面,霧氣更濃,對面都看不見人。諸葛亮催船快走,五更時分,船已接近曹軍水寨。諸葛亮讓把船隻頭朝西尾朝東,一字擺開,然後命軍兵擂鼓吶喊。魯肅吃驚地問:“如果曹軍一齊殺出來怎麼辦?”諸葛亮笑著說:“我料定曹操在濃霧中,必定不敢出來。我們隻管飲酒取樂,等霧散瞭就回去。”再說曹操寨中,聽到擂鼓吶喊,水軍都督毛玠、於禁慌忙去向曹操報告。曹操傳令:“濃霧迷漫江上,敵軍果然來到,必定有埋伏,切切不可輕易出動,可以派水軍弓弩手亂箭射他們。”又派人去旱寨傳張遼、徐晃各帶三千弓弩手,火速趕到江邊幫著射。就這樣,曹軍水旱弓弩手箭如雨發,一齊射向諸葛亮的船隻。過一會兒,諸葛亮讓把船隻調過頭,逼近水寨受箭,同時仍然不斷擂鼓吶喊,直到太陽升高,濃霧消散,諸葛亮才讓收回船隻,快速返回。20隻船的草靶上,全插滿瞭箭枝。諸葛亮讓眾軍士齊聲高叫:“謝丞相箭!”等曹軍報告曹操,諸葛亮的船已離去20多裡,哪裡還追得上。曹操隻有幹生氣,卻毫無辦法。這一下,諸葛亮不費吹灰之力,得到10萬多枝箭。魯肅說:“先生真是神仙啊!你怎麼知道今天一定會有這種大霧呢?”諸葛亮說:“作為一名將領,卻不知曉天文,不懂地利,不會奇門遁甲、未卜先知的法術,不懂陰陽,不會看陣圖,不明瞭行軍用兵的形勢,就是庸材!我三天前就算定今天定有大霧,所以敢於答應三天的期限。公瑾讓我10天造完,工匠物料全無保證,把這個好聽的罪名放到我頭上,這不明明是要殺我嗎!然而,我的命運由天定,公瑾又怎能害得瞭我呢!”魯肅完全服瞭。船一靠岸,周瑜已派瞭五百名軍士等著搬箭。諸葛亮讓他們上船去取,足夠10萬枝。眾軍士把箭搬入中軍帳交差。魯肅進帳,把取箭經過一說,周瑜先是大驚,繼而感慨說:“孔明神機妙算,我真是不如他。”再說第二個難題:東南風。這一點,曹操認為是根本不可能,當程昱提醒他防火攻時,他曾十分肯定他說那根本不可能,東吳用火攻,隻能燒自己。而在周瑜來說卻成瞭一塊心病。在火燒曹軍之前,東吳和曹操的水軍曾打瞭一次,東吳稍占上風。而周瑜正在山頂觀戰時,卻見狂風吹斷曹軍旗桿,又吹得自己這邊驚濤拍岸,狂風吹起旗角,還掃到瞭周瑜的臉。這一陣西北狂風,隻吹得周瑜口吐鮮血,不省人事。諸葛亮聽瞭之後,卻笑著說,“公瑾的病,我也能醫。”魯肅便請諸葛亮去看病。見面之後,諸葛亮說:“幾天沒見到將軍,沒想到您會貴體欠安!”周瑜說:“人有旦夕禍福,自己怎能保證不病?”諸葛亮說:“天有不測風雲,人又怎能料得到呢?”周瑜一聽,立刻臉變顏色,隻是呻吟。諸葛亮說:“都督是心中覺得煩悶吧?”周瑜說:“是。”諸葛亮說,“必須用涼藥來解。”周瑜說:“已吃過瞭,一點效都沒有。”諸葛亮說:“應該先理氣,氣順瞭,立刻就好。”周瑜心裡明白諸葛亮已知道他的心病,便試探著問道:“要順氣該用什麼藥呢?”諸葛亮笑著說:“我有一個方子,能讓都督順氣。”隨即要來紙筆,讓從人退下,秘密寫瞭16個字,遞給周瑜說:”這就是都督的病源!”周瑜接過一看,隻見寫的是:“欲破曹公,宜用火攻;萬事俱備,隻欠東風。”周瑜大吃一驚,知道再無須隱瞞,便把實情告訴瞭諸葛亮。諸葛亮在周瑜求教辦法時,答應築壇借風。他對周瑜說:“我在臺上作法,借三天三夜東南大風,助將軍用兵,怎麼樣?”周瑜高興他說,“不用說三天三夜,隻要有一夜大風,大事就成瞭。隻是眼前就要進兵,不能遲延。”諸葛亮說:“十一月二十日甲子祭風,到二十二日丙寅風停,怎麼樣?”周瑜聽瞭,一下子就站起來瞭,什麼病也沒有瞭。跟著就傳令按諸葛亮的吩咐建壇,準備人員和用品。到瞭諸葛亮說好的時間,果然刮起瞭猛烈的東南風。周瑜又是大驚,一面派出各路軍兵去火燒曹營,一面派丁奉、徐盛兩員大將,各帶一百人馬,從水旱兩路趕到七星壇去,不管三七二十一,捉住諸葛亮立即砍頭,享首級來請功。二將奉命急忙趕去,可是諸葛亮早已上瞭趙子龍的船。原來,諸葛亮早就料到周瑜會有這一手,早已吩咐趙子龍在指定的時間帶船隊來接應。徐盛見狀,拉起滿帆急追,還想把諸葛亮截回去。隻聽趙子龍大聲說:“我是常山趙子龍!奉命來接軍師。你們為什麼來追趕我們?我本想一箭射死你,但是,那會傷瞭兩傢的和氣。現在,讓你知道我的手段!”說完,一箭射斷瞭徐盛船上的篷索。徐盛的船篷落下,船體打橫。趙子龍下令升起滿帆,乘順風如飛而去。徐盛、丁奉再也追趕不得瞭諸葛亮的東南風之助,周瑜一場大火,把曹操燒得大敗而逃,差點連性命都不保。曹操在逃跑途中,還遭到諸葛亮的三支伏兵截擊,最後靠苦苦哀求,才逃得一命。總之,“草船借箭”和“借東風”兩件事,不難看出,諸葛亮正是孫臏所推崇的“有功於未戰之前”的“知道之將”,在一些關鍵問題上,他都能正確而且準確地預測,事先做出神妙的部署,因而事事主動,穩操勝券。相比之下,周瑜在政治和軍事大局上不識大體,處處搞小動作;在具體用兵上又不曉天文,以至為欠東風而一籌莫展。曹操則既不能把握形勢,在大冬天用兵征南,犯瞭許多兵傢大忌,註定要失敗;在具體用兵上又片面主觀,不曉當地氣象的特殊規律,結果敗得極慘。

《孫臏兵法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