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敬,字文寶,出身於一個農民傢庭。父耕母織,經濟雖然不甚寬裕,卻還能吃不愁,穿不缺,日子過得去。父母見孫敬自幼聰明機靈,便供他讀書。約在孫敬十三歲那年,他的父親去世瞭,傢庭生活非常困難,但他的母親見兒子學習刻苦,不忍心讓兒子中途輟學,便節衣縮食,繼續供孫敬讀書。然而孫敬為瞭減輕母親的壓力,有一天競決定不去念書瞭。
母親知道後,哭著批評他說:“你曾祖父、祖父、父親三代人都不曾念書。過年過節,連個供奉的牌位(即上輩死後,後輩寫上名字進行祭祀的木牌)都得花錢求人去寫,可知不識字該有多難!到你這一輩,我和你爹省吃儉用供你讀書,就是希望你能光宗耀祖。現在,你爹去世瞭,傢中生活是很困難,可再緊娘也沒說不供你讀書呀!有難我去做,有苦我去吃,一心隻想要你讀好書就行瞭。可今日,你連個招呼也不打,就自行棄學瞭,你太叫當娘的傷心瞭!”
孫敬一下撲到母親懷中,哭著說:“娘,幾個月來,父親重病臥床,你愁得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傢裡地裡就你一個人,折騰得頭發都白瞭。每想到這些,我的心像刀割一樣痛,怎麼忍心看著你繼續勞累下去呢?不過,孩兒請母親放心,我雖然不去上學瞭,書還是要繼續讀下去的,我可以白天幫你幹活,晚上讀書。這樣,讀書幹活兩不誤,不是更好嗎?”
母親聽瞭,越發感到傷心地說:“好懂事的孩子!不過,你的一片孝心娘領瞭,可學還得去上,因為在傢自己學和在學堂跟著老師學畢竟不一樣啊!”
孫敬見母親執意讓自己上學,也就沒有再固執己見。不過,為瞭不辜負母親的良苦用心,他便加倍努力,刻苦學習,晨夕不止,晝夜不停。母親見他每天學到更深夜半不休息,便常常走來逼著他去睡覺,可他總是說:“再學一會兒!”
這一天,他又學到半夜,母親走來說:“到時候瞭,該睡去瞭!”可孫敬又說:“再等一會兒。”過瞭一會兒,母親又來催他去睡,然而走到孫敬房中一看,孫敬已趴在桌子上睡著瞭。母親非常心疼,不忍心叫醒他,又怕他夜深著涼,便拿瞭件衣服給他披上。盡避母親的動作很輕很輕,但孫敬還是醒瞭,隨後捶胸頓足地說:“我真沒志氣啊!”
從此,為瞭夜間學習不再打瞌睡,他用瞭不少方法,有時用冷水洗把臉,有時到院子裡活動活動,可都不能解決打瞌睡的問題。後來,他又想瞭個辦法,就是一犯困的時候,便用手抓頭發。這一招還真管用,頭被抓疼瞭,睡意也跑瞭。可時間一久,老用手抓頭發,手也累,不知不覺地又睡著瞭。後來,他幹脆用繩子拴住頭發,系在屋梁上,這樣,每當想瞌睡低頭,繩子就拽頭發,頭皮一疼,睡意也就沒有瞭。孫敬覺得這個方法不錯,便堅持瞭下去。
孫敬就是用這種方法,逼著自己用功讀書,掌握瞭大量的書本知識。功夫不負苦心人,後來孫敬終於成瞭一代大儒(即大學問傢)。而“頭懸梁”的故事,也隨著孫敬的名聲永久地傳瞭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