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0年冬天,康心如出生在四川綿陽。當時,他的父親正從陜西前往四川彭山縣去做縣知事,一傢人乘著一輛馬車,沿著驛道奔馳。就在經過綿陽小鎮的那一天,這個傢庭中又增添瞭第二個兒子。
父親自然很高興。但是他絕沒想到,就是這個孩子,日後會成為重慶舉足輕重的金融傢。
康傢世代都有人做官,可也沒出過什麼大官。康心如的父親最大隻做到縣令。這樣的官階,下可以直接接觸民間疾苦,上可以瞭解官場的腐敗和沒落,所以,他一直傾向於變法維新,認為不改變現狀,中國就沒有出路。對於自己的子女後代,他也主張接受西方科學、民主的教育,從這裡尋找救國救民的道路。他的長子康心孚,就以優異的成績,考進瞭日本早稻田大學的政治經濟專科,並且成瞭康有為、梁啟超變法維新運動的積極追隨者,後來又加入瞭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傢裡有瞭個革命傢,康心如在十一二歲時,就開始閱讀新書新報。1906年,康心如考進成都的客籍中學堂。哥哥康心孚在書信中不斷向他灌輸革命思想,年輕的康心如也立志投身革命,在傢鄉開設瞭一傢小小的"粹記書莊",大量推銷傳播哥哥從國外寄來的進步書刊。不久,康心如又來到當時的革命思想中心上海,在哥哥的介紹下加入瞭同盟會。1911年,他也像哥哥一樣東渡日本,考進瞭早稻田大學的政治經濟專科。除瞭學習,他還考察瞭日本的政治、經濟,特別是對明治維新後發展起來的大壟斷資本集團發生瞭濃厚的興趣,進行瞭深入的研究,認為這種大規模實業的出現,是民族復興的開端,也是謀求民富國強的出路。
不幸的是,幾個月後,他的父親在成都病逝。康心如悲痛地趕回傢鄉奔喪。他本打算辦完喪事後仍回日本學習,可是就在這時,辛亥革命爆發瞭。康心如毅然放棄瞭繼續出國深造的機會,一頭紮進瞭革命的洪流中,徹底改變瞭他的人生道路。他和朋友們一起,在成都先後創辦瞭《公論日報》、《國民公報》等進步報刊,宣傳國民革命和三民主義。1913年,康心如以《公論日報》京滬特派記者的身份,由成都到上海,將上海、北京等地的革命訊息及時傳送到四川。當時,康心孚正在北京大學教書,在哥哥的支持下,康心如又在上海創辦瞭《雅言》雜志,以學術刊物的面貌出現,不斷發表抨擊袁世凱復辟倒退的重頭文章。同時,他還兼任瞭四川浚川銀行上海分行經理的職務,實際上成為他在金融界的最初的操練。康心如發現自己對新聞和金融具有同樣的興趣,也自信在這兩方面都有才能。
袁世凱倒臺後,康心如來到北京,與好友張季鸞一起創辦瞭《中華新報》。由於宣傳革命,抨擊北洋軍閥政權,報紙被封禁,康心如和張季鸞竟被北洋軍閥逮捕,關瞭將近一年。
在監獄中,康心如仔細回顧瞭十幾年來的經歷,認識到憑自己過去那樣的奮鬥,還不足以改變中國的命運。那麼,究竟應該怎麼辦呢,他在迷茫中一時找不到出路。這時,他的大哥又不幸病逝,一傢人的生活重擔壓到他的肩上。康心如苦苦掙紮,傢裡的經濟狀況還是越來越差,最後不得不靠上當鋪當衣物過日子。康心如不得不開始尋找謀生的手段。
康心如並不缺少賺錢發財的能力,他缺少的是機會。嚴格地說,過去他一心投身社會革命,根本沒有註意過這種機會。現在,他不能不關註這種機會瞭。
機會很快就來瞭。1921年,康心如的四川同鄉、重慶大鹽商鄧芝如來到北京,並且住進瞭康心如的傢中。鄧芝如的父親和康心如的父親是結拜兄弟,兩傢的交往很深。鄧芝如雖然是個土老財,但在社會風氣的影響下,也想在北京尋找一個同外國人合資辦銀行的機會。康心如這時也接受瞭"實業救國"的思想,所以熱心地為鄧芝如幫忙。當然,他也希望能在未來的銀行中,為自己謀取一個小職位,解決全傢人的生活困難。
康心如原來有過銀行工作的經驗,對從事金融業也有興趣。在尋找外資合作的過程中,他對中國的金融業也做瞭深入的調查研究,料定金融業在未來的經濟發展中會有大發展,而中外合資的銀行就更加有利可圖。在康心如的積極努力之下,鄧芝如與上海美豐銀行的代表談妥瞭在重慶設立分行的意向。不久,美豐銀行總經理、美國人雷文來到北京,與鄧芝如、康心如等正式簽訂瞭合資合同。在談判中,康心如充分顯示瞭自己的學識、教養。眼光和才能,不但取得瞭鄧芝如的完全信任,而且也獲得瞭雷文的賞識。雙方一致認為,四川美豐銀行要想搞好,就不能缺少康心如這樣一員幹將。因此,美方和中方都邀請康心如擔任這傢新建銀行的協理。但是康心如卻婉言謝絕瞭。
因為,按照規定,銀行的上層領導人,必須由銀行的股東擔任。可是康心如傢境貧困,連飯都吃不好,哪裡有錢來投資入股當股東呢?
雷文舍不得放棄康心如。他仔細權衡著未來銀行的領導人選問題。總經理自然是由他來擔任,可他的事務太多,主要精力肯定無法放在這裡;經理由他經營上的夥伴赫爾德擔任,也可定下來;而預定的兩位協理鄧芝如和康心如,鄧芝如雖然富甲一方,但隻是個舊式商人,未必合適,要想搞好中美雙方的合作,他能指望的看來隻有一個康心如。
鄧藝如同樣也在盤算。他知道自己沒有辦"洋務"的能力,同時,他已經看到康心如與洋人打交道的能力。可以說,如果不是康心如,就不會有這個銀行,也就不會有他鄧芝如的協理位置;同樣,今後如果沒有康心如,他隻怕也難保住這個職位。他比雷文更離不開康心如。
實際上,美豐銀行四川分行還沒有成立,康心如就已經使自己站到瞭主角的位置上,成瞭不可缺少的人物。
最後,鄧藝如毅然決定,借給康心如1.2萬銀元作股本,使康心如取得股東的資格,名正言順地擔任協理的職務。
康心如非常感動。因為,這樣一大筆借款,不但使他從此可以養活一傢人,更重要的是使他得以進入金融界。他今後的一切發展,都將在這個基礎上開始。1922年4月2日,四川美豐銀行在重慶熱熱鬧鬧地開業瞭。
康心如是一個精明的人,還在銀行籌建之初,他就已將自己的四弟康心遠及朋友林少谷、賀友梅派到上海美豐銀行見習業務。後來,也是他親自從北京到上海,為新銀行招聘人才,並將他們帶到重慶。他既然當上瞭協理,就絕不能僅僅為瞭撈點小錢過日子,而應當將它作為通向未來宏偉抱負的階梯,就此幹出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來。
不料,四川美豐銀行出師不利,由於缺乏經驗,業務上沒有打開局面,第一年甚至虧損瞭幾千元。更嚴重的是,中美雙方的職員從一開始就爭鬥不休。美方經理赫爾德咄咄逼人,根本看不起中國同事,而鄧芝如和舊式錢莊出身、不通新式銀行業務的業務主任陳達灣的業務外行和思想保守,又給瞭赫爾德驕橫跋扈的借口。盡避康心如竭力在中間調解,雙方的矛盾還是越來越尖銳。脾氣火爆的鄧芝如幾乎每天都要在辦公室裡拍桌子,打板凳,大罵美國佬,說他再也不能忍受洋人的歧視和侮辱,並且要康心如也站出來與洋人作鬥爭。他認為是他借給康心如1.2萬元股本,康心如才當上這個協理的,所以康心如理所當然地應該同他站在一起打擊美國佬。
康心如卻讓鄧芝如大失所望。他始終堅持在中間充當調解人,有時甚至站在美國人一邊反對鄧芝如。他從來不像鄧芝如那樣意氣用事,而是冷靜地從銀行的生存利益出發來考慮問題。比如鄧芝如為瞭擴展自己的勢力,推薦瞭一大批舊商人、舊官吏要進銀行當職員,這些人連會計業務都弄不通,所以赫爾德堅決反對錄用他們。康心如在這一點上就支持赫爾德。結果,鄧芝如認定康心如忘恩負義,連康心如也成瞭他攻擊的對象。
面對銀行的困境和矛盾,康心如堅持請總經理雷文前來研究挽救措施。1923年春天,雷文來到重慶。他才一下船,康心如就前去拜訪,冷靜地向他分析銀行虧損的原因:開業時的慶祝活動浪費太大;美方人員的薪金和開支過高,造成流動資金嚴重不足;美方經理不瞭解中國的實際情況,生搬硬套美國的經營方式,影響瞭業務的正常開展……為瞭擺脫目前的困境,康心如提出瞭兩個建議:一是采取中西結合的經營方式,以適應中國的國情和商界的習慣;二是實行裁員減薪,以緩解銀行內部的矛盾。
雷文認真地聽取瞭康心如的意見。他立刻意識到,這兩條建議,尤其是裁員減薪一條,非常重要,也非常明智。人員減少瞭,人與人之間的摩擦爭鬥自然也就會少;降低美方人員的薪金,不但可以減少開支,更重要的是可以減少中方人員的不滿,緩解雙方的矛盾。在領導層調整方面,雷文毅然采納瞭康心如的建議,決定在兩個中方協理中裁去一個。結果當然是裁去不通業務的鄧芝如。為瞭安撫鄧芝如,雷文任命鄧芝如擔任顧問。鄧芝如當然明白這實際上奪去瞭他的實權,他無法對抗雷文,便把仇恨都集中到康心如身上,到處大罵康心如是"奸詐小人"。同時,雷文又決定,鄧芝如的心腹陳達璋可以繼續擔任營業主任,但必須無條件地服從康心如的指揮。
接著,雷文又調整瞭美方經理,他物色瞭一個叫鄂更斯的美國人前來重慶,並且一再叮囑他上任後要"一切聽從康協理的安排"。這實際上就是把四川美豐銀行的大權,交到瞭康心如的手上。
然而,鄧芝如不甘心自己的失敗,更不甘心康心如在洋人的扶持下掌握銀行大權,於是便不顧一切地在銀行內外發動瞭一場"倒康"運動。他大量印發各種傳單,對康心如進行誹謗和攻擊,並且把銀行內部人事變動的內幕,也都宣揚出來,使不少人對康心如產生誤解,以為他"崇洋媚外",又不講朋友交情。當然也有人看出鄧芝如太無能,認為他搞洋務根本就是一個誤會,當然要吃苦頭。
不管外面怎樣議論紛紛,康心如卻始終保持著過人的冷靜,不僅不向鄧芝如反擊,而且都不作任何解釋。時間一長,人們聽厭瞭鄧芝如的謾罵,反而覺得康心如待人寬容,並不是鄧芝如所說的那種見利忘義的人。更重要的是,康心如掌握銀行大權的事實,決不會因為鄧芝如的攻擊有所改變,所以人們愈來愈對鄧芝如冷淡。鄧芝如也逐漸意識到這一點,於是他使出瞭最後的一招殺手銅:他宣佈退出四川美豐銀行,不但要銀行退還他的股份,而且逼康心如立刻退還借他的1.2萬元股金。他料定康心如肯定拿不出這麼多錢來還他。
鄧芝如的所作所為,使康心如更清醒地認識到,對鄧芝如這樣的人,是不能遷就的,美豐銀行要發展,就一定要搬掉這塊絆腳石。但是,從哪裡弄錢來還債呢?他想來想去,隻有一條路可走,就是將成都老傢祖上遺留的產業賣掉。照中國人的舊觀念,這樣做是要被人罵作"敗傢子"的。但他明白,隻有賣掉祖產,還掉借款,才可能守住手中不易得來的權力,也才能發展自己的事業。他認為這樣做是值得的。於是,他很快地辦好瞭變賣田產的手續,錢一到就還清瞭欠鄧芝如的債。
鄧芝如拿到錢的時候,才發現自己是徹底失敗瞭。他自己把自己永遠趕出瞭美豐銀行。
新上任的經理鄂更斯,對康心如十分信任,言聽計從,兩人配合得非常默契。康心如充分利用合資銀行的種種有利條件,按照中國的國情,努力擴展銀行業務,很快扭轉瞭銀行的虧損局面,當年就獲得純利潤1.1萬元。1924年,銀行存款比上年翻瞭一倍,利潤也達到7萬元,股東們開始分到股息和紅利,也真正認識到康心如的經營本領。
白手起傢的康心如,憑著過人的能力,在重慶金融界贏得瞭最初的聲望。康心如沒有滿足。一旦腳跟站穩,他所想到的便是事業的更大發展。而當時合資銀行的一個最大優勢,就是有權力自己發行鈔票兌換券,也就是說,銀行自己印發的兌換券,可以當鈔票在市場上流通,而使用者憑銀行印發的兌換券,隨時可以到銀行兌換成銀元或鈔票。盡避如此,康心如也沒有貿然行事,他首先著手調查社會和市場行情以及商業界的心理,研究其它銀行發行鈔票兌換券的成敗得失,分析自己的優勢和弱點,預測未來的市場效應。在對每一步都有瞭確切的把握之後,他才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方案,使銀行發行美豐兌換券的工作萬無一失。
美豐兌換券發行後,康心如采取瞭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宣傳措施,大做廣告。他甚至編造瞭一個富有戲劇性的故事,說有一次重慶的白理洋行失火,火勢鋪天蓋地,結果把洋行所有的財產都燒完瞭,連保險箱裡的幾千元美豐銀行兌換券也烤成灰,幸好殘餘的部分,還能勉強認得出兌換券號碼,美豐銀行還是將這些美豐兌換券兌現瞭!"美豐兌換券燒成灰也能兌現!"這種說法一下在重慶以至四川傳開瞭。人們都相信美豐兌換券的信用可靠,所以美豐兌換券的發行量越來越大,最高曾經達到150萬元!
就在美豐銀行蓬勃發展的時候,又一個意外情況發生瞭。與康心如親密合作的美方經理鄂更斯,因故辭職離開瞭美豐銀行。繼任的美方經理經壽巖,雖然出生在北京,要算個"中國通"瞭,可是他卻是個花花公子,除瞭在養狗方面是專傢外,其它一無所長,對專業化極強的金融業和銀行業務,就更是一竅不通,而且又不想學習,整天隻顧與他心愛的狗兒作伴廝混。
康心如很快就對他感到失望。他對外國倫養狗始終抱著蔑視態度,認為養狗是養不出教養、養不出出息、更養不出百萬富翁的!
可是,那個鄧芝如的心腹陳達璋,不久就嗅出瞭新任美方經理的味道,認為這正是打擊康心如,為鄧芝如報仇、讓自己出人頭地的好機會!於是他毫不猶豫地投其所好,對經壽巖百般獻媚,為瞭他的養狗需要到處奔波。結果,經壽巖和陳達璋的關系越來越親密,與康心如的關系自然也就越來越疏遠瞭。
陳達璋抓住這個機會,拉攏銀行中的一些人,組成瞭一個排擠康心如的小集團。經壽巖也就撇開康心如,把銀行中的大小事務,全都交給陳達璋去辦理。盡避美豐銀行的業務狀況這時一天比一天差,他們卻好像沒有看見一樣。
康心如十分氣憤,對他苦心經營的美豐銀行眼看就要毀在這幾個無能小人手中,非常痛惜。但是,他采取瞭冷眼旁觀、等待變化的態度。不久,他就以去北京探親為借口,向經壽巖請假3個月。經壽巖很高興地批準瞭。
康心如在北京探望親友,可連一天都沒有忘記金融事業,沒有忘記過美豐銀行。他感到自己不能再滿足於協理這個為他人做嫁衣的位置。他應該在發展美豐銀行的同時,發展個人的財力,並買下美豐銀行更多的股權,從而徹底擺脫被人控制的狀況,成為美豐銀行真正的主人!
此時,四川美豐銀行已經面臨危機。經壽巖倒不乏聰明,一看情況不妙,便向總經理雷文提出辭職的要求。康心如人雖不在重慶,但有親信立刻把這個重要信息報告瞭他。康心如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他當即寫瞭一封長信給雷文,一方面揭露經壽巖、陳達璋的胡作非為,以及銀行面臨的危機;另一方面則明智地提出瞭自己挽救危機的有效措施。
雷文又一次毫無保留地站在瞭康心如一邊,全盤接受瞭康心如的改革方案。花花公子經壽巖帶著他的洋狗灰溜溜地離開瞭重慶,而他帶不走的陳達璋,也被免去瞭營業主任的職務。雷文小心翼翼地挑選瞭一個叫海翼德的人來擔任美方經理。康心如重新掌握瞭美豐銀行的大權,而銀行內部已經沒有人敢同他唱對臺戲瞭。他不久就使銀行的業務情況恢復到興盛時期的水平。
1926年,北伐戰爭開始瞭。革命的目標,是推翻軍閥統治、驅逐帝國主義,收回外國租界。四川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呼聲也越來越高。8月29日,英國太古公司的輪船在四川雲陽長江中公然撞沉3隻中國木船,數十名中國乘客落水身亡。當地的中國軍隊和老百姓怒不可遏,扣留瞭英國太古公司在萬縣的輪船。9月5日,窮兇極惡的英帝國主義竟派出軍艦,重炮轟擊萬縣,造成死傷近千人;燒毀民房、商店近千傢;史稱"萬縣慘案"。
慘案發生後,四川各界人士紛紛集會抗議、遊行示威,全國各地工人罷工聲援。反帝運動進入瞭一個新的高潮。各帝國主義國傢開始將在中國的僑民撤回國去。1927年2月,四川境內的外國僑民也陸續撤回。美豐銀行的美方職員自然也要撤離瞭。一直和康心如配合默契的海翼德,匆忙找到康心如,向他轉達雷文的意見,要求在美方人員撤離前,將銀行的所有現金、帳冊、文件等全部封存進庫房,然後把鑰匙交美方人員帶走,等他們以後有機會回來時再收拾殘局。
康心如認為美方這種要求是蠻橫無理的。因為,美豐銀行是中外合資的,怎麼能在美國一方撤離時,就完全封閉呢?這就是對中國人的不尊重!而且,這樣做必然要給中國股東和儲戶造成損失。康心如明確表示,雷文的要求是無法接受的。
康心如冷靜地思考對策,提出瞭唯一能挽救美豐銀行的辦法,就是拿出巨額現金把美方的股權全部收買下來。他看透瞭,美國佬對於他們是否還有機會回到中國是毫無把握的,他們一定會接受這樣的辦法。果然,海翼德和雷文想也沒有想就同意按康心如的建議辦。
下面的問題,就是要在美國人離開重慶的最後期限之前籌集現金瞭。因為時間隻剩下短短的幾天,這確實是個大難題。康心如左思右想,隻能依靠當時重慶勢力最大的軍閥劉湘瞭。他當即找到美豐銀行的股東周見三,請他利用和劉湘的同學關系,去請劉湘出面幫助籌集這一筆巨款。周見三連夜趕去,向劉湘陳述保住美豐銀行對於穩定四川金融局勢、穩定社會民心的作用,取得劉湘的支持。結果,由當地原商會會長曾禹欽出面,邀集劉湘的部下和當地大商人,組成一個"美豐新財團",火速湊齊瞭這筆巨款,在美國人撤出重慶之前,辦好股權轉讓手續。
海翼德離開重慶的最後期限是3月30日,而由於籌集現金的困難,股權轉讓手續也直到這一天才得以辦理。事關巨額現金,手續是縝密而又繁雜的。眼看就到瞭例行晚上關閉城門的時間,如果城門一關,海翼德就無法出城上船瞭。康心如急忙同劉湘聯系。劉湘破例下令當晚推遲關閉城門,保證海翼德可以出城上船。燈火通明的美豐銀行裡,中美雙方代表在一份份文件上簽名蓋章,一直到黎明時分,才將全部手續辦完。
美豐銀行四川分行的歷史結束瞭。從此它成為一傢純粹屬於中國人的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