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清朝康熙皇帝為瞭私訪民情,有一次他把自己打扮成一個俠客,騎著一頭小黑驢,後邊有幾個衛士裝他的徒弟,沿著一條小山溝,下鄉訪察民情來瞭。
一天,康熙走到現今河北省的隆化縣地面,他們覺得又餓又渴,可是附近又沒有旅店、飯鋪。他們又走瞭一程,見路邊有個破碾房。碾房裡有一個姑娘,長得十分俊俏,正在套著小毛驢,忙著碾小米面。
康熙心中大喜,翻身下瞭小黑驢兒,上前問道:“這位姑娘,我們走得又餓又渴,能不能賣點好吃的給我們充饑?”
姑娘仔細端詳著這個挺威武的行路人,覺得相貌不凡,說話和氣,便笑笑說:“不用買瞭。出門在外,誰都會遇上些困難。請你到我傢裡坐一坐,歇歇腳,吃飽飯再趕路吧!”
這時姑娘正好碾完小米面,卸瞭小毛驢,她領著康熙和幾個改裝的衛士,來到自傢的小院。衛士把康熙的小黑驢,拴在院中的一棵棗樹上。隨後大傢跟著姑娘進到屋子裡。
姑娘的母親見是一位神氣十足的中年人和幾個後生,就很客氣地讓坐,接著就燒水沏茶。然後,母女倆點火做飯。不大工夫,把飯做好瞭,端上來小米面餅子,還特意給炒瞭一大盤子雞蛋。康熙一邊同衛士們吃飯,一邊高興他說:“這小米面餅子又香又甜,真好吃啊!”
母女倆見他們吃得挺香甜,心中也歡喜。
康熙吃完瞭飯,便同這母女倆拉起傢常話兒來。他對姑娘的母親說:“這位大嫂,你傢裡有幾口人?”
那大嫂回答說:“唉,我丈夫早就去世啦!我本姓王,人稱王媽媽。這不,身邊就這麼一個閨女。我們娘兒倆呀,起五更,睡半夜的,紡線、織佈、種地,還能勉強過日子。”
康熙看這母女倆為人老實厚道,待人熱情,一時便動瞭憐惜之情,便說:“我和你母女倆商量一件事,不知你們願意不願意?”
姑娘的母親說:“你有話,盡避說吧!”
凡個衛士看到這情景,心裡直樂,但又不敢笑出聲兒來。她母女倆,哪會知道眼前這人,就是當朝的皇帝呢!隻聽康熙很誠懇他說:“我想收下你的女兒作為義女,不知大嫂願意不願意?”
王媽媽認為自己和女兒過日子,也不容易,如果認個幹老,往後的日子,也許能有個照應。沒等媽媽同女兒商量,這姑娘“咕咚”一下,跪在康熙的面前,口稱:“義父大人在上,受女兒一拜!”
康熙高興地哈哈大笑道:“女兒平身,快、快起來,真是個聰慧的孩子!”
幾個衛士聽到康熙說出“平身”二字,都憋不住地樂瞭,心想,皇上都露出身份來瞭,他母女還不知道呢!
康熙想瞭想,又說:“今後女兒出閣時,一定告訴我一聲,我好給女兒陪辦一些嫁妝。”
王媽媽笑著說:“那敢情好!”
就對女兒說:“丫頭,你這終身大事,就靠你這好心的幹老主婚選婿瞭!”
康熙也不推辭,滿口答應著:“好!女兒的事就擔在我身上瞭!”
幾個衛土又憋不住地笑瞭起來,都暗自替這姑娘高興。
康熙告別她們母女時,母女送到村外,走出老遠,才擺手分別瞭。康熙騎上小黑驢兒,向又一條深山溝裡走去。
這母女倆回到傢中,母親突然後悔他說:“哎喲,咱倆光顧高興啦,忘瞭問問他是哪裡的人,姓什麼,叫什麼,今後咱可上哪去找他呀?”
可她後悔又有啥用呢?康熙早就走沒影兒啦。
單說康熙走出村後,在山溝裡遇見瞭個打柴的老人,康熙叫衛士把實情告訴瞭那老人。老人知道瞭這件事情,便歡天喜地跑回來告訴瞭她們母女倆,說:“丫頭那個幹爹呀,嘿,可認著瞭。人傢是當朝的萬歲爺呀!”
母女倆一聽,喜得一連幾夜睡不著覺,就把這件大事牢牢記在心裡。天天盼著丫頭的“幹爹”——康熙皇帝能再來。
盼呀,盼呀,一年一年的過去瞭,總也沒有消息,一晃盼瞭三十年!就是不見皇帝到來。其實,康熙早就把這件事忘瞭。可是,這姑娘,已經等到四十七、八歲瞭,還沒有出嫁呢!
有一次,康熙率領文武官員和侍衛們又去木蘭圍場打獵,正好路過當年吃小米面餅子的地方。他忽然想起三十年前認幹女兒的事情,便立即派人到姑娘傢去看望她們母女二人。進傢一看,才知道王媽媽早就去世瞭!那姑娘整年整月地愁眉不展,一人獨居,日子過得十分艱難,一直還在等她的幹爹主婚選婿哩!
康熙聽瞭這個消息後,心裡很慚愧,他嘆息著說:“唉,國事再忙,我也不該把我的義女忘瞭哇!生讓我一句話,耽誤瞭姑娘的青春!”
康熙就派人間幹女兒:“有何打算?”
姑娘生氣他說:“已經老瞭,我決心終生不嫁瞭!”
康熙聽瞭很難過,覺得很對不起這姑娘,他想來想去,想出瞭個補救的辦法,就傳下口諭,對這幹女兒要以皇姑相待。並立即派人仿照京城歷代皇姑府的樣子,給她修瞭一座皇姑府,讓這位年近五十歲的老姑娘在這裡享受皇傢的俸祿。這個姑娘,隻好在這裡過著孤獨的晚年,瞭結一生。
從此,人們把這個小村莊改名叫“皇姑屯”就是現在河北省的隆化縣城。
楊文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