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武帝的時候,有個名叫義縱的人。他姐姐義拘是個醫生。她因醫好瞭皇太後的病,皇太後很寵愛她,義縱也因此得到漢武帝的重用。他先在上黨郡一個縣中任縣令,後又升為長安縣令。
他在任職期間,能夠依法辦事,不講情面,也不怕得罪有權勢的人,當地的治安有瞭很大的改變。漢武帝認為他很有才幹,就調任他為河內郡都尉,後又升為南陽太守。
當時,南陽城裡居住著一個管理關稅的都尉叫寧成。這人很殘暴,利用手中的權力橫行霸道,百姓們都很害怕他,甚至連進關、出關的官員都不敢得罪他。
人們都說,讓寧成做官,好比是把一群羊交給狼管理。寧成聽說義縱要來南陽任太守,有些不安。等義縱上任那天,便帶領全傢老小恭恭敬敬地站在路邊迎接義縱。
義縱知道寧成這樣做的目的,對他不理不睬。一上任,義縱就派人調查寧成的傢族,凡是查到有罪的,一概殺掉,最後,寧成也被判瞭罪。這一來,當地有名的富豪孔氏、暴氏因為也有劣跡,嚇得逃離瞭南陽。
後來,漢武帝又調義縱任定襄(在今內蒙古)太守。當時,這個地方的治安很混亂。義縱一到定襄,就將監獄中二百多個重罪輕判的犯人重新判處死刑,同時將二百多個私自來監獄探望這些犯人的傢屬抓瞭起來,說他們想要為犯人開脫罪行,也一起判處死刑。
史料記載:“是日皆報殺四百餘人,其後郡中不寒而栗。”意思是說,那天,一下子就殺瞭四百多人。盡管那天天氣不冷,然而,住在這個地區的人們聽到這個消息後都嚇得發抖。——《史記·酷吏列傳》
成語解釋
不寒而栗(拼音:bù hán ér lì)成語的原意是指天不寒冷而發抖,形容非常害怕、恐懼。
成語典故
出處:成語來源於《史記·酷吏列傳》:“是日皆報殺四百餘人,其後郡中不寒而栗,滑民佐吏為治。”
詞語辨析
示例:想到他可能遭遇的種種危險,真叫人~。
近義詞:毛骨悚然、膽戰心驚;
反義詞:鎮定自若、面無懼色、若無其事。
謎語:夏天打顫抖(打一四字成語)————不寒而栗
謎語解析:顫抖是指不停地哆嗦、顫栗;可夏天本是炎熱的,根本就不寒冷,卻顫抖著,實為“不寒而栗”,其寓意為:因為害怕而形成發抖的樣子。
【“不寒而栗”常誤寫為“不寒而粟”,應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