鋌而走險的故事、意思及成語解釋

春秋時期,一百七十多個諸侯國互相爭權奪利。到中期,晉國和楚國成瞭兩個陣營的首領,勢均力敵,難分伯仲。其中,鄭國是個有道的小國。但不幸的是,鄭國地處兩大強國晉國與楚國之間,北面不敢得罪晉,南面更不能冷落楚。

公元前610年,晉國會聚瞭一部分諸侯國,一起向楚國示威,施加壓力。晉國國君懷疑鄭國與楚國暗中勾結,懷有二心,不肯與前來的鄭國國君相見,弄得鄭國誠惶誠恐。

鄭國大臣子傢,為當時的執政大夫。他見此情景,便給晉國的執政大臣趙盾寫瞭一封信。關於趙盾,可是個在晉國歷史上非常有名的人。趙盾的“外號”是盛服先生,這是因為趙盾每天勤於政事,天不亮就上朝,早到瞭就在朝堂前正襟危坐,恭侯國君。據說,當時他的仇人找瞭個刺客去殺他,刺客看到瞭正在獨自等侯上朝的趙盾,竟被其忠君愛國的情操深深感動,於是不忍心加害於他。

言歸正傳,子傢的信中說,鄭國和晉國一直很尊敬友好,但仍不能使你們滿意。我們現在左右為難,既怕得罪晉國,又怕得罪楚國。就像一頭被獵人窮追猛趕的小鹿,本來是不願意離開肥嫩豐腴的水草和森林的,可是一旦被獵人逼得走投無路時,再危險的懸崖絕壁也會不顧一切地跳下去。如果你們把我們逼急瞭,鄭國也隻好鋌而走險,去尋求楚國的保護瞭。那時,你們晉國可不要後悔呀!

趙盾接到信後,認為很有道理。便說服晉國國君改變瞭對鄭國的態度,以免他們投入楚國的懷抱。然而,在此後的幾十年裡,鄭國時而依附晉國,時而追隨楚國,弄得晉楚兩國都哭笑不得。

——《左傳·文公十七年》

【求解驛站】形容無路可走而采取冒險的行動。鋌,快走的樣子。

【活學活用】馬克思曾指出,資本傢一旦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潤,就會~。

【妙語點撥】鄭子傢的成功在於,向強晉宣誓瞭鄭國不堪忍受晉楚兩強的苛求,及不再委曲求全的決心。表明鄭國不再“畏首畏尾”,並形象地把鄭國自比成面對猛獸的小鹿,聲稱晉國若有好生之德,鄭國就會堂堂正正地做“人”,即在以禮相待的條件下繼續侍奉晉國。否則就會像“走投無路”的小鹿一樣,與捕食它的猛獸拼命。結果,晉國覺得鄭國大概還有利用和壓榨的價值,不再咄咄逼人。鄭國能在晉楚的夾縫中繼續生存,首功於子傢。

【近義】孤註一擲

【反義】聽天由命

《成語典故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