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有一個很偉大的學問傢孟子。他小時候,他的媽媽為瞭讓他能接受到好的教育,花瞭好多的心血呢!現在我們就來說說孟子小時候的故事。
他三歲時父親就死瞭,孟子便與母親相依為命。孟母非常疼愛自己的兒子,為給孟子找一個好的學習環境,搬過三次傢。
起初,孟母為給孟子的父親守墓,就居住在離墓地很近的地方,後來,她發現孟子老玩一些喪葬、痛哭的遊戲。孟母很是擔心,覺得這個地方不利於孩子的生長,就帶著孟子離開瞭,將傢搬到一條街上住下。可過瞭段時間,孟母發現新搬的傢離殺豬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學瞭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孟母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於是,又將傢搬到學宮旁邊。夏歷每月初一這天,官員進入文廟,行禮跪拜,揖(yī)讓進退,孟子見瞭,一一記住。孟母想:“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啊。”於是,就在這裡定居下來瞭。
孟母給孟子解釋瞭幾次搬傢的原因後,孟子終於明白瞭母親的良苦用心。從此,他走上瞭勤學苦讀的道路。盡管如此,他也跟別的小孩子一樣,有貪玩的天性。
有一天,逃學的孟子背著書包假裝從學堂回傢。母親叫他過來,問:“娘織的佈好不好?”“好啊。”孟子正在奇怪母親為什麼問這個,卻見母親一聲不吭地拿出一把鋒利的剪刀,將織成的一段佈“咔嚓,咔嚓”剪成兩段。
孟子更是奇怪瞭,便問母親:“為什麼要剪斷佈匹?”孟母解釋說:“一個人的求學就如同織佈,現在隻學一半便停下來不學,與在織佈機上剪斷佈匹是沒有什麼差別的。”“斷織督學”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靈中,留下瞭既驚又懼的鮮明印象,從此他日夜勤學不息,再也不貪玩瞭。
孟子十五歲時,孔子的孫子孔極,在曲阜(fù)教書,孟母便鼓勵孟子到曲阜求學。從此,他開始正式接受到儒學的精髓,在孔極門下埋頭讀書。經過不斷的努力,他成瞭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傢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並稱為“孔孟”。有《孟子》七篇流傳下來,是儒傢經典之一。
——《列女傳》
【求解驛站】多用來形容學習、做事應堅持不懈,切忌半途而廢,否則就會前功盡棄。
【活學活用】孟母不惜~,真是用心良苦。
【妙語點撥】孟母三遷以後,雖然為兒子的成長創造瞭良好的環境,但孟母並沒有因此而萬事大吉。她認為,如果主觀上不勤奮努力,還是成不瞭才的。所以她抓緊對兒子的教育,督促他勤奮學習。她用織佈來比喻學習,用斷織來比喻廢學,很有說服力。孟子對學習漫不經心,孟母采取“斷織”的措施,使孟子受到極大的刺激,從而改變“廢學”積習。這樣做,符合教育的激勵原則。孟子後來成為一個聞名天下的大儒,同他母親的教育是分不開的。
【延伸閱讀】孟子有一天看見鄰居“嚓嚓”地磨刀,準備殺一隻小豬。孟子非常好奇:“媽媽,隔壁幹什麼呢?”“在殺豬。”“殺豬幹什麼呀?”孟母當時在忙,笑著隨口說:“殺豬給你吃豬肉啊。”說完就後悔瞭,這不等於在教兒子撒謊嘛。孟母心想:要培養兒子誠實的品質,我這個做母親的首先就得講誠信啊。第二天,孟母就買瞭鄰居傢的豬肉給孟子吃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