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時期,有一個名叫陳寔(shí)的人。每次別人遇到什麼紛爭的時候,都會請陳寔出來主持公道,因為大傢都知道陳寔是一個忠厚、誠懇的大好人,每個人都很喜歡他,聽他的話!
有一年,陳寔的傢鄉鬧饑荒,迫於生計,有的人就到別的地方去謀生瞭,也有的人因為無以為生,變成瞭小偷,專門去偷別人的東西。
一天晚上,有個小偷溜進陳寔的傢,準備等陳寔熟睡後再進行偷竊,其實呢,陳寔早就發現他躲在屋梁上面瞭呢!不過,陳寔卻假裝沒看到,安靜地坐在客廳裡喝茶。過瞭一會兒,陳寔把全傢人都叫到客廳,對著大傢說:“你們知道,人活在世界上隻有短短的幾十年,如果我們不好好把握時間去努力,等我們老瞭以後再努力就來不及瞭。所以,我們應該從小就要養成努力向上的好習慣,長大以後才能對社會、傢庭,還有自己有好的貢獻!當然也有一些不努力的人,隻喜歡享受,這些人的本性並不壞,隻是他們沒有養成好的習慣,才會做出一些危害社會的壞事情,你們現在把頭往上看,在我們屋梁上的這位先生,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小偷聽到這番話,嚇得趕快從屋梁上爬下來,跪在陳寔的前面:“陳大爺,我知道我錯瞭,請您原諒我!我也是被逼無奈啊!”
這時,陳寔沒有責罵小偷,反倒很慈祥地對小偷說:“我看你不像壞人,可能是被生活困苦所逼,我現在給你一些銀兩,你不要再去偷東西瞭,好好努力,做錯事情隻要能改過,你還是會成為一個有用的人的!”小偷十分感激陳寔的義舉,痛哭流涕對陳寔說:“謝謝陳大爺!我一定會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後來,這個小偷果然把自己的壞習慣改掉,努力做事,成為一個大傢都稱贊的人。
後來,大傢依據陳寔所言,引申出“梁上君子”的成語。
——《後漢書·陳寔傳》
【求解驛站】躲在房梁上的君子。原指竊賊,後比喻上不沾天下不著地的、脫離實際的人。梁,房梁。
【活學活用】他是一個很有骨氣的錚錚鐵漢,寧肯餓死,也不做~。
【妙語點撥】據史料記載,陳寔一生不曾擔任很高的官職,但卻在士大夫中享有很高的盛譽,在百姓中威望崇高。究其原因,在於他為人隨和、公正、寬宏大量、品格高尚,且不拘小節。故事中的“梁上君子”是幸運的,他遇見瞭一位善良、明理的正人君子,從而演繹出瞭一樁千古美談。陳寔本人也絕對不會想到,他的這一仁德之舉,竟被人傳頌至今。
【故事盒】毛澤東很欣賞陳寔。1965年他把《後漢書·陳寔傳》推薦給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彭真、陳毅閱讀。毛澤東很贊同陳寔對待因饑餓到他傢偷東西的人的分析:不善之人未必本惡,習以成性,遂之於此。梁上君子者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