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頡造字的故事 上古時期關於倉頡造字的傳說

倉頡造字的故事:倉頡也稱蒼頡,傳說為黃帝的史官,漢字的創造者。這位史前傳說人物,在我國古代戰國以前的典藉中都從未提及。最早提及倉頡者,是戰國時期的荀卿。其後是《呂氏春秋》和《韓非子》,在荀子“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的基礎上,又有所引申,其主要觀點是“倉頡作書”。

漢代後,在《淮南子》和《論衡》中,已從“倉頡造字”發展為“倉頡四目”,開始神化。尤其是漢代的緯書,又進而渲染,倉頡“生而能書,又受河圖洛書,於是窮天地之變,仰視奎星圜曲之勢,俯察魚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春秋元命苞》)。以後愈演愈神奇,發展為倉頡是“黃帝的史官”等傳說。黃帝是原始社會後期部落聯盟的首領之一,當時沒有國傢機器,可見“史官”之說,顯然是後人用後代國傢機器的職官名稱套用於史前傳說人物的結果。

倉頡造字的傳說:

相傳倉頡在黃帝手下當官。黃帝分派他專門管理圈裡牲口的數目、屯裡食物的多少。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儲藏在逐漸增加、變化,光憑腦袋記不住瞭。倉頡犯難瞭。

倉頡整日整夜地想辦法,先是在繩子上打結,用各種不同顏色的繩子,表示各種不同的牲口。但時間一長久,就不奏效瞭。這增加的數目在繩子上打個結很便當,而減少數目時,在繩子上解個結就麻煩瞭。倉頡又想到瞭在繩子上打圈圈,在圈子裡掛上各式各樣的貝殼,來代替他所管的東西。增加瞭就添一個貝殼,減少瞭就去掉一個貝殼。這法子頂管用,一連用瞭好幾年。

黃帝見倉頡這樣能幹,叫他管的事情愈來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數,回回狩獵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減,也統統叫倉頡管。倉頡又犯悉瞭,憑著添繩子、掛貝殼已不抵事瞭。怎麼才能不出差錯呢?

這天,他參加集體狩獵,走到一個三岔路口時,幾個老人為往哪條路走爭辯起來。一個老人堅持要往東,說有羚羊;一個老人要往北,說前面不遠可以追到鹿群;一個老人偏要往西,說有兩隻老虎,不及時打死,就會錯過瞭機會。倉頡一問,原來他們都是看著地下野獸的腳印才認定的。倉頡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個腳印代表一種野獸,我為什麼不能用一種符號來表示我所管的東西呢?他高興地拔腿奔回傢,開始創造各種符號來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井井有條。

黃帝知道後,大加贊賞,命令倉頡到各個部落去傳授這種方法。漸漸地,這些符號的用法,全推廣開瞭。就這樣形成瞭文字。

倉頡造瞭字,黃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稱贊他,他的名聲越來越大。倉頡頭腦就有點發熱瞭,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頭頂心裡去瞭,什麼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馬虎起來。

這話傳到黃帝耳朵裡,黃帝很惱火。他眼裡容不得一個臣子變壞。怎麼叫倉頡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呢?黃帝召來瞭身邊最年長的老人商量。這老人長長的胡子上打瞭一百二十多個結,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歲的人瞭。老人沉吟瞭一會,獨自去找倉頡瞭。

倉頡正在教各個部落的人識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後,和別人一樣認真地聽著。倉頡講完,別人都散去瞭,唯獨這老人不走,還坐在老地方。倉頡有點好奇,上前問他為什麼不走。

老人說:“倉頡啊,你造的字已經傢喻戶曉,可我人老眼花,有幾個字至今還糊塗著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

倉頡看這麼大年紀的老人,都這樣尊重他,很高興,催他快說。

老人說:“你造的‘馬’字,‘驢’字,‘騾’字,都有四條腿吧?,而牛也有四條腿,你造出來的‘牛’字怎麼沒有四條腿,隻剩下一條尾巴呢?”

倉頡一聽,心裡有點慌瞭:自己原先造“魚”字時,是寫成“牛”樣的,造“牛”字時,是寫成“魚”樣的。都怪自己粗心大意,竟然教顛倒瞭。

老人接著又說:“你造的‘重’字,是說有千裡之遠,應該念出遠門的‘出’字,而你卻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字。反過來,兩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該為重量的‘重’字,你倒教成瞭出遠門的‘出’字。這幾個字真叫我難以琢磨,隻好來請教你瞭。”

這時倉頡羞得無地自容,深知自己因為驕傲鑄成瞭大錯。這些字已經教給各個部落,傳遍瞭天下,改都改不瞭。他連忙跪下,痛哭流涕地表示懺悔。

老人拉著倉頡的手,誠摯地說:“倉頡啊,你創造瞭字,使我們老一代的經驗能記錄下來,傳下去,你做瞭件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會記住你的。你可不能驕傲自大啊!”

從此以後,倉頡每造一個字,總要將字義反復推敲,還行拿去征求人們的意見,一點也不敢粗心。大傢都說好,才定下來,然後逐漸傳到每個部落去。

《神話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