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傳說中月亮上的吳剛因遭天帝懲罰到月宮砍伐桂樹,其樹隨砍隨合,以這種永無休止的勞動為對吳剛的懲罰。關於吳剛伐桂的傳說一共有五種:
傳說之一
相傳在月亮上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樹。漢朝時有個叫吳剛的人,醉心於仙道而不專心學習,因此天帝震怒,把他拘留在月宮,令他在月宮伐桂樹,並說:“如果你砍倒桂樹,就可獲仙術。”吳剛便開始伐桂,但吳剛每砍一斧,斧起而樹創傷就馬上愈合,日復一日,吳剛伐桂的願望仍未達成,因此吳剛在月亮上常年伐桂,始終砍不倒這棵樹,因而後世的人得以見到吳剛在月中無休止砍伐月桂的形象。見《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卷一·天咫》.
傳說之二
吳剛又叫吳權,是西河人炎帝之孫伯陵,趁吳剛離傢三年學仙道,和吳剛的妻子私通,還生下瞭三個孩子,吳剛一怒之下殺瞭伯陵,因此惹怒太陽神炎帝,把吳剛發配到月亮,命令他砍伐不死之樹--月桂。月桂高達五百丈,隨砍即合,炎帝就是利用這種永無休止的勞動為對吳剛的懲罰。
而吳剛的妻子對丈夫的遭遇亦感到內疚,命她的三個兒子飛上月亮,陪伴吳剛,一個變成「蟾蜍」,一個變成「兔」,一個變成瞭蛇。見《山海經》。
傳說之三
南天門的吳剛和月亮裡的嫦娥很要好,但他經常掛著與嫦娥相會,而疏於職守。玉皇大帝知道後,一氣之下,就罰吳剛到月亮裡去砍一棵叫月桂的大樹,如果吳剛不砍光這棵月桂樹,便不能重返南天門,亦不能與嫦娥相會。
吳剛砍啊,砍啊,從冬天砍到夏天,足足砍瞭半年,眼看快要將樹砍光,玉帝卻派烏鴉來到月桂樹旁,"唰"的一聲,把吳剛掛在樹上的上衣叼去瞭。吳剛馬上放下斧頭,去追烏鴉。衣服追回後,吳剛回到樹旁一看,隻見被砍下的所有枝葉又重新地生到樹上去瞭。於是,從此之後,每當吳剛快要砍光桂樹的枝葉的時候,烏鴉就站在樹上“哇哇”大叫,吳剛隻要停下斧頭,望它一眼,大樹便會重新長出枝葉。
這樣,年復一年,吳剛總是砍不光這棵月亮樹。而隻有在每年八月十六那天,才有一片樹葉從月亮上掉落地面上。要是誰拾獲這片月桂樹的葉子,誰就能得到用不完的金銀珠寶。
傳說之四
神話故事
吳剛伐桂釀天下第一美酒——桂花酒
吳剛每天伐樹不止,千萬年過去瞭,那棵神奇的桂樹依然如舊,生機勃勃,每臨中秋,馨香四溢。吳剛知道人間還沒有桂樹,他就準備把桂樹的種子傳到人間。
古時候在杭州的兩項山下,住著一個賣山葡萄的寡婦,她為人豪爽善良,釀出的酒,味醇甘美,人們尊敬她,稱她仙酒娘子。一年冬天,冰封雪凍,清晨,仙酒娘子剛開大門,忽見門外躺著一個骨瘦如柴、衣不遮體的中年男子,看樣子是個乞丐。仙酒娘子摸摸那人的鼻口,還有點氣息,就慈心大發,也不管別人怎麼議論她,把他背回傢裡,先灌熱湯,又喂瞭半杯酒。
那漢子慢慢蘇醒過來,激動地說:“謝謝娘子救命之恩。我是癱瘓人,出去不是凍死,也得餓死,你行行好再收留我幾天吧。”
仙酒娘子為難瞭,因為常言道,寡婦門前是非多,像這樣的漢子住在傢裡,別人會說閑話的。可是再想想,總不能看著他活活凍死、餓死啊!終於點頭答應,留他暫住。
果不出所料,關於仙酒娘子的閑話很快傳開,大傢對她疏遠瞭,到酒店來買酒的一天比一天少瞭。
但仙酒娘子忍著痛苦,盡心盡力照顧那漢子。後來,人傢都不來買酒,她實在無法維持,那漢子也就不辭而別,不知所往。
仙酒娘子放心不下,到處去找,在山坡遇到一位白發老人,挑著一擔幹柴,吃力地走著。仙酒娘子正想去幫忙,那老人突然跌倒,幹柴散落滿地。老人閉著雙目,嘴唇顫動,微弱地喊著:水,水……荒山坡目哪來水呢?仙酒娘子咬破中指,頓時,鮮血直流,她把手指伸到老人嘴邊,老人忽然不見瞭。
一陣清風,天上飛來一個黃佈袋,袋中貯滿許許多多小黃紙包,另有一張黃紙條,上面寫著:
月宮賜桂子,獎賞善人傢。福高桂樹碧,壽高滿樹花。采花釀桂酒,先送爹和媽。吳剛助善者,降災奸詐滑。
仙酒娘子這才明白,原來這癱漢和擔柴老人,都是吳剛變的。這事一傳開,遠近都來買仙酒娘子的桂花酒。
善良的人把桂子種下,很快長出桂樹,開出桂花,滿院香甜,無限風光。
對於那些心術不正的人,種下的桂子就是不生根發芽,使他們感到難堪,從此洗心向善。
大傢都很感激仙酒娘子,是她的善行,感動瞭月宮裡管理桂樹的吳剛大仙,才把桂子酒向人間,從此人間才有瞭桂花與桂花酒。
當年,吳剛的妻子緣婦由於內心負疚,便叫三個兒子,一個叫鼓、一個叫延、一個叫殳斨,飛往月亮,陪伴他們名義上的爸爸,度過那漫長無盡的清冷歲月。吳剛的三個兒子叫鼓的變成瞭蟾蜍,叫延的變成瞭小兔,叫殳斨的變瞭叫“不詳”天癸。從此殳斨開始制作箭靶,鼓、延開始制造鐘、磬,制定作樂曲的章法。所以寂寞的廣寒宮時常仙樂飄飄。
歷史傳說
後世,唐明皇漫遊月宮的時候把這些遊樂曲記錄下來,回到人間,創作瞭《霓裳曲》。傳說唐明皇漫遊月宮的時候,吳剛還接見瞭他呢!隻不過當時他面容疲倦,而且他的斧頭已經生滿瞭黑銹,破舊的衣袖也因為沒有人縫補而破爛不堪罷瞭。
傳說之五
傳說好久好久以前,咸寧這個地方發瞭一場瘟疫,人都差不多死去瞭三分之一.人們用各種偏方都不見效果.掛榜山下,有一個勇敢、忠厚、孝順的小夥子,叫吳剛,他母親也病得臥床不起瞭,小夥子每天上山采藥救母。一天,觀音東遊歸來,正趕回西天過中秋佳節,這天路過,見小夥子在峭壁上采藥,深受感動。晚上托夢給他,說月宮中有一種叫木樨的樹,也叫桂花,開著一種金黃色的小花,用它泡水喝,可以治這種瘟疫;掛榜山上到八月十五有天梯可以月宮摘掛。這天晚上正好是八月十二,還有三天就八月十五中秋節瞭。可要上到掛榜山頂要過七道深澗,上七處絕壁懸巖。最少需要七天七夜,可時間不等人,過瞭今年八月十五,錯過瞭桂花一年一次的花期,又要等一年。長話短說,這個吳剛花瞭千辛萬苦,終於在八月十五晚上登上瞭掛榜山頂,趕上瞭通向月宮的天梯。八月正是桂花飄香的時節,天香雲外飄。吳剛順著香氣來到桂花樹下,看著金燦燦的桂花,見著這天外之物,好不高興,他就拼命的摘呀摘,總想多摘一點回去救母親,救鄉親。可摘多瞭他抱不瞭,於是他想瞭一個辦法,他搖動著桂花樹,讓桂花紛紛飄落,掉到瞭掛榜山下的河中。頓時,河面清香撲鼻,河水被染成瞭金黃色.人們喝著這河水,疫病全都好瞭,於是人們都說,這哪是河水呀,這分明就是一河的比金子還貴的救命水,於是人們就給這條河取名為金水。後來,又在金字旁邊加上三點水,取名”淦河”。這天晚上正是天宮的神仙們八月十五大集會,會上還要賞月吃月餅。這時桂花的香氣沖到天上,驚動瞭神仙們,於是派差調查。差官到月宮一看,見月宮神樹、定宮之寶桂花樹上的桂花全部沒有瞭,都落到瞭人間的“淦河”裡,就報告給瞭玉帝。玉帝一聽大怒。你要知道,玉帝是最喜歡吃月桂花做的月餅瞭的,今年一樹的桂花都沒瞭,他就吃不成月餅瞭,於是就派天兵天將將吳剛抓來。吳剛伐桂
吳剛抓來後,把當晚發生的事一五一十的對玉帝說瞭。玉帝聽完也不好再說什麼,打心眼裡敬佩這個年輕人;可吳剛畢竟是犯瞭天規,如果不懲罰他就不能樹立玉帝的威信。玉帝問吳剛有什麼要求,吳剛說他想把桂花樹帶到人間去救苦救難。於是玉帝想瞭一個主意,既可懲罰吳剛,又可答應吳剛的要求,他說,隻要你把桂花砍倒,你就拿去吧。於是吳剛找來大斧大砍起來,想快速砍倒大樹,誰知,玉帝施瞭法術,砍一刀長一刀,這樣吳剛長年累月的砍,砍瞭幾千年。吳剛見砍樹不倒,思鄉思母心切,於是他在每年的中秋之夜都丟下一支桂花到掛榜山上,以寄托思鄉之情。年復一年,於是掛榜山上都長滿瞭桂花,鄉親們就用這桂花泡茶喝,咸寧再也沒有瞭災難。再說吳剛同村有個叫嫦娥的姑娘,和吳剛是青梅竹馬,兩小無猜,情投意合。自從吳剛上月宮之後,她都一直照顧著吳剛的老母。直到老人辭世。吳剛、嫦娥相隔天上人間,相思之情與日俱增,吳剛砍不到桂花樹不能回來,嫦娥也隔著天地,不能前去與吳郎相會。終於有一天,王母娘娘帶著她的七個女兒到掛榜山下的鳴水泉洗澡,嫦娥看到瞭,偷偷的拿瞭七仙女的回天仙丹,拿回傢去吃瞭,帶上她的玉兔,上天和吳剛相會去瞭。這七仙女沒瞭仙丹回不瞭天庭瞭,隻有等她的姐姐們三天後再來洗澡時給她帶來,才能上天。你要知道,天上一天,人間一年,在這三年裡,七仙女遇上瞭董永,於是就有瞭眾所周知的那個動人故事。
其他介紹
吳剛伐桂
據說吳剛出外學仙,三年未歸,把老婆緣婦一個人留在傢裡。等吳剛學完歸來,發現傢裡竟然憑空多出瞭三個孩子。原來在他學仙的日子裡,緣婦一直和一個叫伯陵的傢夥私通。前兩年有個少年作傢寫瞭本小說叫《三重門》,吳剛的帽子要寫自傳的話不妨起名叫《三重綠》。據說吳剛當時勃然大怒,找到伯陵大打出手,估計吳剛也學瞭些真本事,出手比較重,三拳兩腳之下伯陵就一命歸西瞭。
吳剛的氣是出瞭,但禍可闖下瞭。
這伯陵可不是普通人,他是太陽神炎帝的孫子,他被打死炎帝能答應嗎?但是按古代法律來說,丈夫打死奸夫乃是維護綱常,判不瞭重罪,隻能想點別的辦法治他。這炎帝是太陽神,整天生活在高溫之中,比較怕冷,覺得苦寒之地肯定是懲罰人的好去處,再加上他知道“要把一個人搞臭,最好讓他在男女關系上犯錯誤”的道理,所以最佳方案就是把吳剛放到一個容易和單身女子發生故事的場所。月亮無疑是一個好去處:這裡一年四季氣溫都很低,又有一個孤身女子,最適合發配吳剛。而且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炎帝和嫦娥有仇,想當年後羿一連射下九個太陽,害的人傢十兄弟隻剩一個,後羿又沒死在太陽傢族的手上,炎帝肯定早就想在嫦娥身上報復。不過炎帝是太陽神,管不到月亮,必須要有另一個能管到月亮的神仙給他幫忙。上古月神本是女媧,但她早就退居二線。現在也就是王母能管到月亮,因為她是女仙的統領,而月亮上就住瞭一個女仙嫦娥。王母也因後羿之死對嫦娥懷恨在心,炎帝來找肯定是一拍即合,就把吳剛安排到瞭月亮,給瞭一個砍樹的差事。苦役的內容大體上和他的希臘同胞西緒福斯差不多——他必須去完成一項永無止境的工作:砍一棵並沒有多大經濟價值的桂花樹。
天庭並沒有給吳剛上鐐銬,相反,為瞭顯示寬大,還贈送瞭他一把鋒利無比、據說是削鐵如泥的斧頭。
當吳剛鋒利的斧頭接觸到桂花樹的一剎那,突然間變得銹跡斑斑,遲鈍無比。
這是因為斧頭的鋒利性,與吳剛思想的單純度有關。他想得愈簡單,手中的斧頭就愈鋒利。反之則愈鈍。要命的是,吳剛一開始意志堅定,頭腦敏捷,目標清晰,但是越到後來越無法控制自己的優柔寡斷與心猿意馬。在整個這個動作的輪回中,吳剛總是由心如止水變得思緒萬千。斧頭就這樣迅速地變鈍瞭。
因此,吳剛無法完成工作的關鍵,並非那棵桂樹本身難以征服,而是這位悲慘的苦役工不得不花費大量的時間去磨礪斧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