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帶信
一年一年地過去瞭,蘇武一直在北海放羊。那個代表朝廷的使節日夜沒離開他的手,這麼多年來,使節上的穗子[ 穗suǜ]全掉瞭。可是他把那個光桿子的使節看成自己的命根子一樣,緊緊抓住這根桿子,想念著漢武帝,想念著朝廷,想念著父母之邦。
蘇武在朝廷上有個很要好的朋友叫李陵。他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漢武帝派李陵帶著五千名步兵,去跟匈奴作戰。單於親自率領三萬騎兵,把李陵這點兒步兵都圍上。盡管李陵的箭法怎麼好,盡管這五千名步兵殺瞭六七千名匈奴兵,終於因為沒有救兵,隻剩瞭四百零幾個人回來,李陵自已被匈奴逮去,貪生怕死,投降瞭。
李陵投降匈奴的消息驚動瞭朝廷。漢武帝把李陵的母親和妻子下瞭監獄,召集瞭大臣們評評李陵的罪行。大臣們都罵李陵不該貪生怕死,隻有個太史令,叫司馬遷,他冒冒失失地說:“李陵雖然打瞭敗仗,可是殺瞭這麼多的敵人,也足足可以向天下的人交代瞭。李陵不肯馬上就死,準有他的主意。他一定還想將功贖罪來報答皇上。”
漢武帝火兒瞭,他責問司馬遷說:“你怎麼知道他的主意?是李陵告訴你的?是我叫李陵去投降的?要像你這種說法,誰都可以投降敵人瞭。你這麼替投降敵人的人強辯,你不是存心反對朝廷嗎?”他嗆喝一聲,把司馬遷下瞭監獄。
審查下來,司馬遷被定瞭罪。按照漢朝的規矩,定瞭死罪還可以拿出錢來贖罪。可是司馬遷拿不出錢來,隻好受瞭刑罰,成瞭個殘廢的人,關在監獄裡。依他的脾氣,他寧可自殺,也不願意受罰。可是他想到自己有一項極重要的工作沒完成,不應該死。他正在用全力寫著一部歷史書,叫《史記》。他要忍受一切痛苦來完成這部書。”有志者事竟成”,司馬遷終於寫完瞭《史記》。咱們今天還讀那部書吶。
漢武帝把李陵的一傢下瞭監獄,把司馬遷辦瞭罪。後來傳說李陵要幫著匈奴來打漢朝瞭。漢武帝大怒,就把李陵的一傢全殺瞭。李陵得到瞭全傢滅門的消息,哭得死去活來,他死心塌地地投降瞭匈奴。他聽說蘇武寧可死,決不投降,可不敢去見這位老朋友。一直過瞭十幾年,單於知道瞭李陵跟蘇武的交情,就派他到北海去勸蘇武。
李陵對蘇武說:“單於聽說我跟您過去素來要好,特地派我來眼您說,他很尊敬您。您反正不能回到中原去,何苦在這兒吃苦吶?不管您怎麼忠心,有誰知道吶?現在皇上已經老瞭,今天殺大臣、明天殺大臣,無緣無故地就把人傢滅瞭門。皇上這個樣,朝廷這個樣,您受罪還為瞭誰吶?”蘇武回答說:“我是漢朝的臣下,我不能對不起自己的祖宗,不能對不起父母之邦。請您別再說瞭。”
過瞭一天,李陵又對蘇武說:“老兄,您能不能再聽聽我的話?”蘇武板著臉說:“我早已準備死瞭。大王[李陵封為匈奴王]一定要逼我投降的話,我就死在大王面前!”李陵見蘇武這麼堅決,忽然稱他為“大王”,聽瞭實在刺耳,就嘆瞭一口氣,隻好跟蘇武分別瞭。
自從蘇武被匈奴扣留以後,十多年來,漢朝跟匈奴經常作戰,漢武帝發兵,少則幾萬人馬,多則幾十萬人馬。打一次仗,匈奴總得死傷幾萬人馬,懷著胎的牛、馬、羊也流瞭產,那些才生下來的小牛、小馬、小羊,碰到打仗照顧不瞭,也大批大批地死去。匈奴因此大傷元氣。後來老單於死瞭,他兒子即位當瞭單於,就派使者到漢朝來要求講和。
漢武帝同意瞭匈奴的要求,答應兩族和好。原來這時候漢朝也很團難。漢武帝為瞭打匈奴、通西域,再加上他生活奢侈,好講排場,又迷信鬼神,連年大興土木,耗費瞭大量的人力物力,這許多年來,把文帝景帝時候積下來的錢財糧食,早花得幹幹凈凈。為瞭弄錢,他重用殘酷的官吏,加稅加捐,加重官差,甚至於讓有錢的人出錢買爵位,買官做。這班人做瞭官,當然要拚命授刮老百姓,加幾倍、幾十倍撈回買官的本錢來,逼得老百姓難過日子。大大小小的官僚、地主還趁著農民有困難的時候,大批地兼並土地。當初漢文帝和漢景帝減輕租稅,原來是件好事情,可是受益最多的是地主,貧苦農民遭到瞭天災人禍,還隻好把土地賣給他們。到瞭漢武帝的時候,土地更加集中到大中地主的手裡,失去土地的農民不是做瞭佃農,就是逃亡成為流民。再加上水災、旱災,各地方都有大批的農民起來反抗官府。精明強幹的漢武帝已經看到瞭:他要是再這麼幹下去的話,國內一定大亂,漢朝的統治準會給這一代的陳勝、吳廣推翻。這不能不叫他害怕。他下瞭決心,要盡一切努力來鞏固自己的統治,挽救自己的命運。
公元前89 年,就是漢武帝六十九歲那一年,農民正開始春耕的時候,他吩咐大臣們準備農具,自己親自下地,裝模作樣做個耕種的架式, 還 吩咐全國官吏勸導農民好好兒耕種。
正在這時候,有個管財政的大臣向漢武帝建議說:“輪臺[ 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東部有五千多頃[ 古時候田一百畝為一頃] 土地可以耕種。請皇上派人到那邊去建造堡壘,駐紮軍隊,然後招募老百姓到那邊去開荒。這樣,不但輪臺可以種五谷,而且可以幫助烏孫,讓西域各國有所顧忌。”漢武帝趁著這個機會,下瞭一道詔書,說:輪臺在車師以西一千多裡。以前發兵去打車師,雖然打瞭勝仗,但是因為路遠,飲食國難,沿路死瞭好幾千人,到車師去已經死瞭這麼多人,別說再到車師以西更遠的地方去瞭。要是派人到遙遠的軋臺去築堡壘,駐紮軍隊,這不是又要擾亂天下,苦瞭老百姓嗎?我聽也不願意聽下去。目前最要緊的是:廢止殘暴的刑罰,減輕全國的賦稅,鼓勵農民努力耕種,養馬的可以免勞役。隻要國傢開支不缺乏,邊疆防守不放松,就很好瞭。
這道詔書,後人稱為“輪臺悔過”。從此以後,漢武帝就不再用兵,還用各種辦法讓老百姓能夠過日子。農民反抗朝廷的行動開始緩和下來。公元前87 年,漢武帝死瞭,漢昭帝即位,才八歲,驃騎將軍霍去病的異母兄弟霍光是個托孤大臣[ 皇帝臨死把自己的子孫托給大臣叫托孤] ,掌握著朝廷的大權。公元前85 年,匈奴的單於也死瞭,他兒子即仁。新單於的叔叔和別的匈奴王都要做單於,就這麼起瞭內亂,無形中分成瞭三個國傢。新單於知道沒有力量再限漢朝打仗,又打發使者到長安要求跟漢朝和好。霍光也派使者去回報,隻提出一個要求:要單於放回蘇武、常惠等漢朝的使者。匈奴騙使者說蘇武他們已經死瞭。
第二次漢朝又派使看到匈奴去。常惠買通瞭單於的手下人,私底下跟使看見瞭面,說明蘇武的底細,還教給他一個要回蘇武的辦法。使看見瞭單於,要他送回蘇武和其他的使者。單於說:“蘇武早已死瞭。”漢朝的使者很嚴厲地責備他,說:“匈奴既然存心要跟漢朝和好,就不應該再欺騙漢朝。我們皇上在上林園射下瞭一隻大雁,大雁的腳上拴著一條綢子,是蘇武親筆寫的一封信。他說他在北海放羊。您怎麼說他死瞭吶?大雁帶信,就是天意。您怎麼可以欺騙天吶?”
單於聽瞭嚇瞭一大跳,眼睛看看左右,左右目瞪口呆地都楞瞭。一會兒單於張著嘴,眼睛望著天,說:“蘇武的忠義感動瞭飛鳥,難道我們還不如大雁嗎?”他當時就向使者道歉,答應一定好好兒地送回蘇武。使者說:“承蒙單於放回蘇武,請把常惠和別的幾個人一概放回,才好真心真意地互相和好。”單於也答應瞭。
當初蘇武出使的時候,隨從的人有一百多,這次跟著他回來的隻剩瞭常惠等幾個人瞭。蘇武出使的時候剛四十歲,在匈奴受難十九年,今天回國,胡須頭發全都白瞭。長安的人民聽說蘇武回來,都出來看。他們瞧見瞭白胡須、白頭發的蘇武手裡拿著光桿子的使節,沒有不受感動的。有的流下眼淚來,有的翹著大拇指,說他真是個大丈夫。
蘇武他們拜見瞭漢昭帝,交還使節。漢昭帝拿著那個光桿子,看瞭好大的工夫,又看看蘇武他們,酸著鼻子,可說不出話來。他把使節親手交給蘇武,對他說:“您到先帝[ 指漢武帝] 廟裡去祭祀祭祀,把使節交還給先帝,讓他老人傢也高興高興。”說著,他直流眼淚。大臣們也都流著眼淚,心裡宜痛恨匈奴不講信義。蘇武回來以後,漢朝和匈奴沒再打仗,雙方都有使者來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