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先恐後
公元24 年二月,劉玄遷都到長安。樊崇率領瞭二十萬大軍,往西攻入瞭函谷關[在河南省靈寶縣南]。劉秀一得到消息,就知道劉玄敵不過樊崇,長安一定保不住,就打算派鄧禹往西邊去打樊崇。可是劉玄的大將朱鮪還在洛陽,他是劉秀的對頭,要是知道河內空虛,隨時可以打過來。劉秀自己又想去平定燕、趙,那麼叫誰把守河內吶?他就問鄧禹。鄧禹說:“從前高帝信任蕭何,囑咐他守住關中,供應軍糧,高祖才能夠一心一意地去收服山東,終於成瞭大事。河內地勢險要,北通上黨,南近洛陽,要挑個文武全才的人守在這兒,再沒有比寇恂[xún]更合適的瞭。”劉秀聽瞭鄧禹的話,拜寇恂為河內太守,又拜大樹將軍馮異為孟津將軍,防備著洛陽那邊。佈置完瞭,他就分給鄧禹三萬兵馬,叫他進關去攻打赤眉軍,自己帶著大軍去平定燕、趙。
寇恂留在河內,吩咐各縣練兵,尤其是練習射箭。他做瞭一百多萬支箭,養瞭兩千匹馬,征集瞭四百萬斛[hú,一種量器]軍糧,源源不絕地運到前方去。鎮守洛陽的朱鮪打聽到劉秀帶著大軍往北去瞭,果然趁著機會來進攻河內,正好碰上孟津將軍馮異,吃瞭個大敗仗。馮異和寇恂兩路兵馬合在一起,渡過河去,一直追到洛陽。朱鮪把城門關得緊緊的,不敢出來對敵。馮異和寇恂帶著大軍繞洛陽城耀武揚威地走瞭一圈。打這兒起,洛陽大起恐慌,白天也關著城門。
寇恂、馮異派人向劉秀去報告,劉秀挺滿意,將士們也都進來向他賀喜,要他趁此機會當皇帝。劉秀聽瞭直搖腦袋。有個將軍理直氣壯地說:“大王虛心退讓,好是好,可是大王就不顧宗廟社稷瞭嗎?確定瞭名分,才好商議征伐大事。要不然,誰是主、誰是賊,誰應當征伐誰吶?”劉秀一看,原來是前鋒將軍馬武。馬武本來是綠林的一個首領,也是南陽人。劉秀不但信任他,而且跟他很親熱。可是劉秀覺得還沒到時候,不肯答應。他說:“將軍怎麼說出這種話來?論罪名可以砍頭的吶。”馬武說:“將士們都這麼說。”劉秀說:“那你就去告訴將士們,快別再這麼說。”
劉秀沒當皇帝,別的地方有好幾個人已經自稱皇帝瞭。勢力最大的一個,是成都的公孫述。
劉縯、劉秀在南陽起義的時候,公孫述就在成都招募瞭幾萬兵馬占據瞭一大塊地盤。後來劉玄派兵去攻打,被公孫述打得大敗。打這兒起,公孫述的名聲更大瞭。他就自立為蜀王,當地的老百姓和鄰近的部族全都歸附瞭他。他的部下勸他當皇帝,他說:“做帝王要有天命的,我怎麼敢承當吶?”他的部下李熊說:“天命沒有一定。現在民心歸向大王,大王又有能力,還有什麼可遲疑的吶?”公孫述也就不再推讓,自己當瞭皇帝,拜李熊為大司徒,自己的兄弟公孫光為大司馬,公孫恢為大司空。關中起兵的豪強都來歸附公孫述。這麼一來,公孫述就有瞭幾十萬士兵。
公孫述做瞭皇帝,消息一傳開,可叫跟著劉秀的那一班人著急起來。他們又去請求劉秀即位。劉秀把馮異找來,問他的主意。馮異說:“劉玄的幾個重要的大臣都跑瞭,他一定失敗。天下沒有主兒,人心惶惶。大漢的宗廟社稷還要不要,就在於大王瞭。大王應當接受大傢的意見。”公元25 年六月,劉秀當瞭皇帝,就是後來的漢光武。那時候他三十一歲。漢光武打發使者拿著節杖和詔書到鄧禹那裡,拜他為大司徒。
這時候,赤眉軍早已進瞭武關,長安已經是“火燒眉毛”,十分危急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