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知地知

天知地知

班超在西域,聽說西方還有個大國叫大秦〔就是羅馬帝國〕,就派助手甘英為使者,帶著隨從和禮物去聯絡大秦。甘英到瞭條支〔古國名,在敘利亞一帶〕,受到當地人的歡迎。條支國是個半島,都城造在山上,周圍四十多裡,西面是大海[就是地中海]。那地方又熱又潮濕,老有獅子、犀牛等猛獸出沒,走陸路很不方便,甘英打算乘船去。有個安息〔古波斯國]船夫勸告他說:“我看你還是別去瞭。海大得很,行船得冒極大的風險。碰巧瞭,順風順水,也得三個月工夫;風向不湊巧,兩年也到不瞭。我們到大秦去,船上總得準備著三年的糧食。大海茫茫望不見邊,船裡的人免不瞭想傢,要是害瞭病,或者遇著風浪,死的人可就不少。你們東方人怎麼受得瞭哇?”

甘英謝過瞭那個安息人,回來把經過報告瞭班超。剛巧安息的使者到瞭,帶來瞭安息的獅子和條支的大鳥作為禮物,要送給漢朝皇帝。班超這時在西域已經三十年瞭,他就派他兒子班勇陪著安息國的使者上洛陽去,還趁這個機會上瞭一封書給漢和帝。他說:“我死在西域也無所謂,隻怕以後的人因為我不得回國,不敢再出來瞭。我即使回不倒酒泉郡,隻要能活著進玉門關也心滿意足瞭。我的兒子從小生長在西域,我能在活著的時候,讓他回來看看父母之邦,我真夠造化的瞭。”漢和帝可沒給他回信。

班超的妹妹曹大姑也上書漢和帝,苦苦央告讓她哥哥回來。漢和帝才下瞭一道詔書,派中郎將任尚為西域都護去接替班超,召班超回朝。公元102年八月,班超回到洛陽,九月裡死瞭,死的時候七十一歲。

過瞭三年,漢和帝年紀輕輕的也死瞭。皇後鄧氏沒有兒子,就把後宮生的一個不滿兩周歲的嬰兒立為太子。第二年正月,這個小太子即瞭位,就是漢殤帝〔殤shāng〕,他當然作不瞭主,隻好由鄧太後臨朝。鄧太後還挺年輕,不便老跟大臣們在一起商討國傢大事。除瞭她哥哥鄧隲〔zhì〕,還有誰能老到宮裡去見皇太後吶?這樣一來,鄧隲就做瞭車騎將軍。這一年八月裡,漢殤帝死瞭。鄧太後和鄧隲一商量,覺得清河王劉慶的兒子主得聰明伶俐,就立他為太子,太子即位,就是漢安帝。漢安帝也不過十三歲,鄧太後繼續臨朝。

鄧太後看到過竇憲是怎樣敗亡的。她不敢專用娘傢的人,還一再吩咐地方官,鄧傢的親戚、子弟要是有過錯,一概從嚴懲辦。她還提倡節儉,減輕捐稅。

可事情並不順她的心,國內連年發生災荒,老百姓窮得沒飯吃,連京城裡都餓死瞭人,又有地方爆發瞭農民起義。西北邊境上也不安寧,匈奴和西羌都打到內地來瞭。原來接替班超的任尚隻知道壓制西域的老百姓,改變瞭班超當初的規矩。西域各國一個接一個地起來反抗,朝廷上的大臣也目光短淺,認為西域各國反復無常,根本沒法治,不如把兵撤回來,也好省下一大筆糧餉。鄧太後聽瞭這些意見,就放棄瞭西域。這樣,西域又落入匈奴手裡。

匈奴又聯絡西羌不斷入侵西北邊境,搶劫財物,殘殺人民。

鄧太後憑她一個人,怎麼能管得瞭這麼些國傢大事吶?她叫鄧隲推薦有名望的人到朝廷裡來辦事。鄧隲果然推薦瞭一個人,就是華陰〔在陜西省潼關縣西]人楊震。

楊震很有學問。他傢裡窮,靠教書和種菜過日子。弟子們替他種菜,他不讓,說免得耽誤他們的功課。他教瞭二十多年書,人們都說他道德高,學問好。鄧隲聽到瞭,先推薦他為“茂才”[就是秀才],請他當荊州刺史,後來又調他去東萊〔在山東省〕當太守。他到東萊去上任的時候,路過昌邑〔山東省金鄉縣西北〕,在驛站裡住瞭一宿。

昌邑縣的縣令王密本來是楊震推薦的。王密也許為瞭感謝楊震,也許為瞭要他提拔,就在夜裡去拜見他,獻上瞭十斤黃金。楊震對他說:“我知道您是怎麼個人,您怎麼不知道我吶?”王密說:“您先別說這個。我給您送點禮,您何必客氣吶?反正半夜裡沒有人知道,您就收瞭吧。”楊震一本正經對他說:“天知道、地知道,你知道、我知道。你怎麼能說沒有人知道吶?”王密聽瞭,臊得連耳朵根兒也紅瞭,隻好拿著黃金退瞭出去。

楊震做瞭好幾年太守,仍舊是兩袖清風。傢裡人吃的是蔬菜,走路靠兩條腿。有個朋友對他說:“為瞭子孫後代,您多少也該置辦點兒傢產。”楊震笑著說:“讓我的後代做個清白官吏的子孫,這份遺產還不夠闊氣嗎?”楊震到瞭京師,做瞭太仆〔管車馬的官〕,後來又升為太常〔管祭祀的官〕。這會兒鄧隲又推舉他做瞭司徒。大臣們都尊敬他,鄧太後也特別信任他。這時候漢安帝已經二十六歲瞭,朝廷上有瞭這麼一個司徒,鄧太後該可以放心瞭,為什麼她還要自己臨朝,不把大權交給皇帝吶?原來她有她的苦衷:漢安帝小時候聰明伶俐,沒想到他越大越不象話,隻知道吃喝玩樂,不知道上進。鄧太後挺不高興。她看到河間王的兒子劉翼人才出眾,就封他為平原王。

漢安帝的奶媽王聖見鄧太後喜歡劉翼,就起瞭疑心,隻怕鄧太後要改立劉翼為皇帝。她勾結瞭李閏和江京兩個內侍,在漢安帝跟前給鄧太後說壞話。漢安帝挺相信他奶媽的話,對鄧太後又是恨又是怕。公元121 年,鄧太後病瞭,還咯瞭血。她辛辛苦苦地臨朝十八年,死的時候才四十一歲。鄧太後一死,漢安帝親自掌瞭權,中常侍樊豐、劉安、陳達,還有內侍李閏、江京、奶媽王聖,一下子都參與瞭朝政。這一批人交瞭運,另一批人就倒黴。第一個倒黴的是龍亭侯蔡倫。

蔡倫是桂陽人〔在湖南省〕,他很有學問,喜歡研究手工藝。本來,文字不是刻在竹簡上,就是寫在絹上。後來西漢初年,出現瞭一種用樹皮和麻絲做的紙。可是這種紙太粗糙,不好寫字。蔡倫又研究瞭好幾年,試驗瞭不知道多少次,末瞭用樹皮、麻絲、破佈、魚網什麼的泡在水裡,用石臼搗得稀爛,制成瞭一種又薄又細的紙。他把他制的紙獻給瞭漢和帝。漢和帝著實稱贊瞭一番。打這兒起,大夥兒歡喜用蔡倫的紙,紙就漸漸用開瞭。後來,鄧太後封蔡倫為龍亭侯,大夥兒就把蔡倫造的那種紙稱為“蔡侯紙”。

鄧太後一死,有人向漢安帝告發,說蔡倫從前奉瞭竇太後的命令,殺瞭漢安帝的祖母。蔡倫不願意受到侮辱,就喝毒藥自殺瞭。

漢安帝恨透瞭鄧太後的哥哥鄧隲,收瞭他的大將軍印,逼著他自殺。鄧傢的子弟全受瞭連累。外戚鄧傢算是完瞭,新的外戚和宦宮江京、李閏他們都封瞭侯。奶媽王聖和她的女兒在宮裡直進直出,威風無比。漢安帝成天價跟這些人胡鬧,國傢大事一概不管,都交給樊豐他們去辦。司徒楊震好幾次上書勸告,漢安帝就是不理。

樊豐他們看到楊震也碰瞭釘子,就誰都不怕瞭。他們假傳詔書,調用國庫裡的錢,大興土木,給自己蓋起花園來。楊震自然又上書告發,樊豐就請漢安帝免去他的官職。這還不夠解恨,他又在漢安帝跟前攛掇說:“楊震本來是太後的心腹,鄧傢受瞭懲罰,他怎麼能夠不怨恨皇上吶?依我說,還不如送他回鄉吧。”楊震隻好動身回到傢鄉華陰去,他的門生都去送他。到瞭城西夕陽亭,他對門生們說:“有生必有死,本來用不著難受,隻是我受瞭皇恩,不能消滅奸臣,還有什麼面目見人吶?我死之後,你們要用葬一般讀書人的制度葬我,切不可鋪張奢侈。”這位拿“天知、地知”提醒人的人就這麼自殺瞭。他的學生們痛哭不必說瞭,連過路的人也沒有不流淚的。

楊震一死,漢安帝清靜得多瞭。他就帶著年輕漂亮的閻皇後、國舅閻顯和樊豐、江京一夥人離開瞭洛陽,往南邊遊玩去瞭。他可沒想到,這一去就不能活著回來瞭。

《林漢達歷史故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