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從小報記者到出版龍頭

1978年,他進入臺灣《工商時報》工作——記者是他渴望已久的夢想。他十分珍視這個機會,所以他興致高昂,全力以赴。第一天出去采訪,他8點就出門,騎著摩托車,一天就拜訪瞭8個單位,除瞭中午在路邊攤位吃碗面,壓根沒有休息。他不喜歡穿雨衣,他的衣服幹瞭濕濕瞭幹,采訪對象見此驚詫不已,紛紛說:“沒見過這麼認真的記者。”

憑著這股奮鬥勁兒,不到兩年時間,他便成長為報社的高級記者。

1986年10月,臺灣宣佈開放“黨禁”和“報禁”;第二年5月,臺灣宣佈外匯管制開放,每個人一年可以匯出500萬美元。他意識到,財經、商業的巨變即將從資金的流動開始,用月刊詮釋這種變動已經不夠,商業周刊的時代到來瞭。當年6月底,他下決心創辦臺灣《商業周刊》,一共籌集瞭1200萬新臺幣資金。

像所有的創業一樣,初期的感覺苦不堪言,每天都是工作、工作、工作,他經常清晨提著早點回傢,吃瞭才睡覺。可一年下來,所有投資賠光,隻好增資。

第二次增資很容易,所有人都看到團隊的努力,股東們都繼續增資。他拿到瞭第二個1200萬新臺幣。增資的同時他認為,之前失敗最大的原因是編輯部缺乏有能力的好手,他自己訓練的新記者沒辦法提供足夠精彩的內容,於是他招兵買馬,組成強大的團隊。可事與願違,周刊質量和內容並沒有提升,內部團結反而成瞭問題——幾個副總編互不買賬,明爭暗鬥,過多的精力花費在業務之外;由於缺乏人才保護機制,創刊時加入的菜鳥記者在攢夠經驗值之後,陸續被其他媒體挖走。

一年過去,第二個1200萬又虧光瞭。第三次增資,他和他的團隊學乖瞭,決定加一倍增資,以免一下子又賠光瞭。但大部分股東都決定放棄,他隻好引入新股東!誰願意投資,都舉雙手歡迎。

這時候雜志已經很難留住員工,老人走光瞭,新人進入馬上發現這是一個沒有希望的團隊,很快就離開。雖然他非常拼命,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以上,但第三年底,2400萬新臺幣又告罄。這是《商業周刊》的最低谷。再度增資是必然的,但無疑是難度極大。

極度絕望之時,他把反思的目光投到自己身上。過去遇到困難,他覺得要用增資以改變營運結果。現在增資無門,一定要用別的方法才能自救,改變是《商業周刊》的唯一出路。

這時候他偶然遇到臺灣“中國生產力中心”負責人石宣博士,聊天時石博士說:“什麼是笨?就是老用同樣的方法做事,卻期待會有不同的結果。”

一語驚醒夢中人。過去4年,他經營《商業周刊》失敗,正是對這句話的註解,每次他都積極地從外在因素找原因,或者消極地認為狀況不可改變,必須要盡快增資,需要花費很長時間才能解決,這時他驀然發現最有問題的是自己。

他開始閉門思過,決心自我改變,不能再期待投資,要立即從內部改善找答案。他決定徹底瘦身、徹底檢視所有成果,把開支降到最低,最好立即能收支平衡,不能的話也要讓虧損降低,勒緊褲腰帶生存。

至於他自己,檢討的地方就更多瞭,管理能力、領導能力、專業能力等等,沒有一項夠格,每一項都得重新學習。他嘗試快速改變,改變的速度抵不上營運的快速沉沒。市場上不斷傳言《商業周刊》隨時可能倒閉,廣告客戶不斷反悔臨時抽退,銷售人員每天辟謠都來不及。

態度轉變之後的他,決定正面應對。他要求業務人員面對客戶坦誠《商業周刊》的困難,但也要同時告訴他們:“我們已經存活瞭五年,我們有信心有決心撐下去,決不放棄。”

終於,在他的率領下,他的團隊“緊密配合,真誠服務”,打動瞭新老客戶。而隨著《一九九五閏八月》的出版暢銷,他的公司終於走出瞭困境。這本《商業周刊》出版的書,4個月內賣瞭30萬冊,賺瞭近3000萬新臺幣。

借助這本暢銷書的東風,《商業周刊》發展迅猛起來。緊接著,他融資成功,城邦出版公司新鮮出爐——這是由3傢小出版社合並而成的,後來陸續創立瞭20多傢出版社,成為臺灣第一大出版集團。

而他就是該集團創始人、現任CEO——何飛鵬。現在,他為大陸《第一財經周刊》等媒體撰寫專欄,是風行大陸職場暢銷書《自慢》系列的作者,享譽海內外出版界。從一個報社的小記者,到臺灣出版業的龍頭老大,一路風光,一路坎坷。

.ppzuowen. 下 &書& 網
《兒童勵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