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的時候,漢武帝要派使者到西域去結交各國,加強往來。年輕的侍從張騫主動報名要承擔這項使命。“西域”指的是當時的亞洲中西部的廣大地區。張騫明知到西域的路途十分艱險,可為國探險立功的壯志支配著他帶著100多人上瞭路。路上,他被敵視漢朝的匈奴人扣押瞭10年,後來逃走,又跋山涉水挨餓受凍,終於到達瞭西域。
張騫先後到瞭大宛、康居、大月氏(zhī)、大夏等國(在現在的哈薩克、塔吉克、烏茲別克、阿富汗境內),見到瞭國王,表示瞭漢朝願與他們友好來往的願望。這些國傢的人見到漢朝使者十分高興。幾年以後,張騫再次出使西域。他還 派出許多副使到身毒(yāndú)、安息(在現在的印度、伊朗一帶)等國,和那裡的人民建立瞭關系。這樣,漢朝和西域各國開始瞭友好往來,特別是經濟文化的交流越來越多。中國的先進技術、絲綢、冶鐵術、作物栽培法等都傳到瞭西域,西域的葡萄、苜蓿、胡桃和音樂舞蹈也傳到瞭中國。在東西方之間,出現瞭一條商路,人們叫它“絲綢之路”。來往的使者和商人絡繹不絕,熱鬧非凡。
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打通瞭東西方交流的通道,使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傢知道瞭中國這個東方大國,擴大瞭中國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