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謙的愛國故事

明朝五十萬大軍在土木堡全線崩潰,消息傳到北京,太後和皇後急得哭哭啼啼,從宮裡內庫撿出大量金銀珍寶、綾羅綢緞,偷偷派太監帶著財寶去尋找瓦剌軍,想把英宗贖回來。結果,當然是毫無希望。

從土木堡逃出來的傷兵,斷瞭手的,缺瞭腿的,陸續在北京街道出現瞭。京城裡人心惶惶,誰也不知道皇帝下落怎樣。再說,京城裡留下的人馬不多,瓦剌軍來瞭怎麼抵擋呢?

為瞭安定人心,皇太後宣佈由郕王朱祁鈺監國(就是代理皇帝的職權),並且召集大臣,商量怎麼對付瓦剌。大臣們七嘴八舌,不知怎麼辦才好。大臣徐有貞說:“瓦剌兵強,怎麼也抵擋不住。我考察天象,京城將遭到大難、不如逃到南方去,暫時避一下,再作打算。”

兵部侍郎於謙神情嚴肅地向皇太後和郕王說:“誰主張逃跑的,應該砍頭。京城是國傢的根本,如果朝廷一撤出,大勢就完瞭。大傢難道忘掉瞭南宋的教訓嗎?”

於謙的主張得到許多大臣的支持,太後決定叫於謙負責指揮軍民守城。

於謙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浙江錢塘(今杭州)人。他自小有遠大的志向。小時候,他的祖父收藏瞭一幅文天祥的畫像。於謙十分欽佩文天祥,把那幅畫像掛在書桌邊,並且題上詞,表示一定要向文天祥學習。長大以後,他考中進士,做瞭幾任地方官,嚴格執法,廉潔奉公;後來擔任河南巡撫,獎勵生產,救濟災荒,比較註意人民疾苦。

王振專權的時候,貪污成風,地方官進京辦事,總要先送白銀賄賂上司,隻有於謙從來不送禮品。有人勸他說:“您不肯送金銀財寶,難道不能帶點土產去?”於謙甩動他的兩隻袖子,笑著說:“隻有清風。”他還 寫瞭一首詩,表明自己的態度,詩的後面兩句是:“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後句的意思是免得被人說長道短,閭閻就是裡巷。“兩袖清風”的成語就是這樣來的。)

因為於謙剛正不阿,得罪瞭王振,王振就指使同黨誣告於謙,把於謙打進監牢,還 判瞭死刑。河南、山西的地方官員和百姓聽到於謙被誣陷的消息,成千上萬的人聯名向明英宗請願,要求釋放於謙。王振一夥一看眾怒難犯,又抓不住於謙什麼把柄,隻好釋放瞭於謙,恢復瞭他的原職;後來,又被調到北京擔任兵部侍郎。

這一回,在京城面臨危急的時刻,於謙毅然擔負起守城的重任。他一面加緊調兵遣將,加強京城和附近關口的防禦兵力;一面整頓內部,逮捕瞭一批瓦剌軍的奸細。

有一天,監國的郕王朱祁鈺上朝,大臣們紛紛要求宣佈王振罪狀。朱祁鈺不敢作主。有個宦官馬順,是王振的同黨,見大臣們不肯退朝,吆喝著想把大臣趕跑。這下激怒瞭大臣。有個大臣沖上去揪住馬順,大夥趕上來,一陣拳打腳踢,就把馬順揍死瞭。

朱祁鈺見到朝堂大亂,想躲進內宮,於謙攔住他說:“王振是這次戰爭失敗的罪魁禍首,不懲辦不能平民憤。陛下隻要宣佈王振罪狀,大臣們就心安瞭。”

朱祁鈺聽瞭於謙的話,下令抄瞭王振的傢,懲辦瞭一些王振的同黨,人心漸漸安定下來。

瓦剌首領也先俘虜瞭明英宗,沒把他殺死,卻挾持著英宗當人質,不斷騷擾邊境。看來,京城裡沒有皇帝不好辦。於謙等大臣請太後正式宣佈讓朱祁鈺做皇帝,被俘虜的明英宗改稱太上皇。朱祁鈺這才即位稱帝,這就是明代宗(又叫景帝)。

也先知道明朝決心抵抗瓦剌,就以送明英宗回朝為借口,大舉進犯北京。

這一年十月,瓦剌軍很快打到北京城下,在西直門外紮下營寨。於謙立刻召集將領商量對策。大將石亨認為明軍兵力弱,主張把軍隊撤進城裡,然後把各道城門關閉起來防守,日子一久,也許瓦剌會自動退兵。

於謙說:“敵人這樣囂張。如果我們向他們示弱,隻會助長他們的氣焰。我們一定要主動出兵,給他們一個迎頭痛擊。”

接著,他分派將領帶兵出城,在京城九門外擺開陣勢。

於謙在城外把各路人馬佈置好後,他親自率領一支人馬駐守在德勝門外,叫城裡的守將把城門全部關閉起來,表示有進無退的決心。並且下瞭一道軍令:將領上陣,丟瞭隊伍帶頭後退的,就斬將領;兵士不聽將領指揮,臨陣脫逃的,由後隊將士督斬。

將士們被於謙的勇敢堅定的精神感動瞭,士氣振奮,鬥志昂揚,下決心跟瓦剌軍拼死戰鬥,保衛北京。

這時候,各地的明軍接到朝廷的命令,也陸續開到北京支援。城外的明軍增加到二十二萬人。

明軍聲勢浩大,戒備森嚴,也先發動幾次進攻,都遭到明軍奮勇阻擊。城外的百姓也配合明軍,跳上屋頂墻頭,用磚瓦投擲敵人。經過五天的激戰,瓦剌軍死傷慘重。

也先遭到嚴重損失,又怕退路被明軍截斷,不敢再戰,就帶著明英宗和殘兵敗將撤退。於謙等明英宗去遠瞭,就用火炮轟擊,又殺傷瞭一批瓦剌兵。北京城保衛戰,取得瞭輝煌的勝利。

於謙立瞭大功,受到瞭北京軍民的愛戴。明代宗十分敬重他。於謙傢的房屋簡陋,隻能遮蔽風雨,明代宗給他造一座府第,於謙推辭瞭。他說:“現在正是國難當頭的時候,怎麼能貪圖享受呢?”

也先失敗後,知道扣住明英宗也沒有用處。就把明英宗放回北京。

於謙一心保衛國傢,但是那個在北京危急的日子裡主張逃跑的徐有貞,還 有被於謙責備過的大將石亨,都對他懷恨在心,在暗地裡想法報復。

英宗回北京後過瞭七年,也就是公元1457年,明代宗生瞭一場大病,徐有貞、石亨跟宦官勾結起來,帶兵闖進皇宮,迎明英宗朱祁鎮復位。歷史上把這件事稱作“奪門之變”。沒多久,明代宗就死瞭。

明英宗復位後,對於謙在他被俘流亡的時候,幫他弟弟即位稱帝,心裡本來有氣,再加上徐有貞、石亨一夥在他面前說瞭不少誣陷的話,竟下瞭狠心,給於謙加上個“謀反”的罪名,把於謙殺害。

北京的百姓聽到於謙受冤被害,不論男女老少,個個傷心痛哭。人們傳誦著於謙年輕時候寫的一首《詠石灰》的詩: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人們認為,這正是於謙一生的寫照。

《愛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