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 十毛十遂自薦
平原君打算帶二十個文武全才的人跟他一塊兒到楚國去。他有三千多個門客,要挑選二十個人本來不算回事。可是這些人文的是文的,武的是武的,要文武全才真不易找。平原君挑來挑去,對付著挑選瞭十九個人。這可真把他急壞瞭。他嘆息著,說:“我費瞭幾十年工夫,養瞭三千多人,如今連二十個人也挑不出來,真太叫我失望瞭!”那些個平日就知道吃飯的門客這時候恨不得有個耗子窟窿能鉆進去。忽然有個坐在末位的門客站起來自己推薦自己,說:“不知道我能不能湊個數?”好些人都拿眼睛罵他,差點把他嚇回去。平原君笑著說:“你叫什麼名字?”他說:“我叫十毛十遂,大梁人,到這兒三年瞭。”
平原君冷笑瞭一聲,說:“有才能的人就好像一把錐子擱在兜兒裡,它的尖兒很快就露出來瞭。可是先生在我這兒三年瞭,我就沒見你露過一回面。”十毛十遂也冷笑瞭一聲,說:“這是因為我到今天才叫您看瞭這把錐子呀!您要是早點把它擱在兜兒裡,它早就戳出來瞭,難道單單露個尖兒就算瞭嗎?”平原君倒佩服他的膽子跟口才,就拿他湊上瞭二十人的數。當天辭別瞭趙孝成王,上楚國陳都[就是以前的陳國,後來稱為陳州,在河南省淮十陽十縣]去瞭。
楚國的國都本來是郢都[楚文王時候的郢都是在湖北省十江十陵縣北,楚平王遷到湖北省十江十陵縣東南的郢縣,還叫郢都;楚昭王又遷到湖北省宜城縣東南叫新郢],怎麼這回平原君會跑到陳都去吶?原來在公元前278年[就是田單恢復齊國的第2年],秦國大將白起打敗楚國,把郢都占瞭,改為秦國的南郡。楚頃襄王就把都城遷到以前給楚國滅瞭的陳國,這就是所說的陳都。第二年,秦國又占瞭黔中,改為秦國的黔中郡,連鎮守滇池的莊蹻的歸路也給秦國截斷瞭[莊蹻就在那邊建立瞭滇國,自己做瞭滇王,跟中原隔絕瞭]。楚頃襄王這才向秦國求和,又打發太子熊完和太子的老師黃歇上秦國去做抵押。熊完和黃歇在秦國呆瞭十多年,看看沒有回去的指望瞭。後來黃歇聽說楚王得瞭重病,他怕楚王萬一真要死瞭,熊完也許會跟楚懷王一樣,當瞭秦國的“肉票”,他把太子打扮成一個老百姓的樣子偷著回國去瞭。黃歇一個人留在秦國,還向秦昭襄王說明太子私逃的經過。秦昭襄王聽瞭范睢的勸告,索十性十當個好人,叫黃歇也回去。黃歇到瞭楚國之後,楚頃襄王死瞭,太子熊完即位,就是楚考烈王(公元前263年)。楚考烈王拜黃歇為相國,封他為春申君。春申君黃歇挺羨慕孟嘗君、平原君、信陵君他們那種舉動,他也就養著三千多名門客,其中當然也有些人才。他輔助楚考烈王整頓政治,訓練兵馬,增加生產,十愛十護百姓。不到幾年工夫,楚國可以跟秦國抵抗一下瞭。因此,平原君親自上陳都去見考烈王。
平原君和考烈王在朝堂上討論著合縱抗秦的事,十毛十遂和其餘十九個人站在臺階底下等著。平原君把嘴都說得冒瞭白沫子,考烈王說什麼也不同意合縱抗秦。他說:“合縱抗秦是貴國提倡的,可是沒有什麼成果。蘇秦當瞭縱約長,給張儀破壞瞭;我們的懷王當瞭縱約長,下場是死在秦國;齊湣王當瞭縱約長,反倒給諸侯圍攻,還死得挺慘。各國諸侯就隻能自己顧自己,誰要打算聯合起來,誰就先倒黴。還有什麼話可說吶?”平原君說:“以前的合縱抗秦也確實有過用處。蘇秦當瞭縱約長的時候,六國結為兄弟。自從‘洹水之會’以後,秦國的軍隊就不救跑出函谷關來。後來懷王上瞭張儀的當,想去攻打齊國,就這麼給秦國鉆瞭空子。這可不是合縱的十毛十病。齊湣王吶,借著合縱的名義打算並吞天下。惹得各國諸侯跟他翻瞭臉。這也不能說合縱的失策!”考烈王說:“話雖是這麼說,可是事情都在那兒明擺著。秦國一出兵,就把上十十黨十十一帶十七個城打下來瞭,還活活地埋瞭四十多萬趙國人。如今秦國大軍圍上瞭邯鄲,叫我們離著這麼遠的楚國可有什麼辦法吶?”平原君分辯著說:“提起長平關的那回敗仗,是由於用人不當。趙王要是一直信任廉頗,白起就未見得贏得瞭。如今王齕、王陵帶瞭二十萬大兵,把邯鄲圍瞭足足有一年工夫,還不能打敗敝國。要是各國的救兵聯合在一塊兒,準能把秦國打敗,中原就能夠太平幾年。”考烈王又提出一個不能幫助趙國的理由來,說:“秦國新近跟敝國挺好,敝國要是加入瞭合縱,秦國準得把氣恨挪到敝國頭上來,這不是叫敝國代人受過嗎?”平原君反對他,說:“秦國為什麼跟貴國和好吶?還不是為瞭一心要滅三晉[韓、趙、魏]?等到三晉滅瞭,貴國還能保得住嗎?”
考烈王到瞭兒為瞭害怕秦國,愁眉不展地總是不敢答應平原君,隻是低著腦袋,抓抓耳朵,撓撓頭皮,顯著對不起的樣子。突然他瞧見一個人拿著寶劍,上瞭臺階,跑到他跟前,嚷著說:“合縱不合縱,隻要一句話就行瞭。怎麼從早晨說到這會兒,太十陽十都直瞭,還沒就停當吶!”楚王問平原君,說:“他是誰?”平原君說:“是我的門客,十毛十遂。”考烈王就罵他,說:“咄[duo一聲]!我跟你主人商量國傢大事,你來多什麼嘴?還不滾下去!”十毛十遂拿著寶劍,往前走瞭一步,說:“合縱抗秦是天下大事。天下大事天下人都有說話的份兒。這怎麼叫多嘴吶?”考烈王見他奔瞭上來,害怕瞭,又聽他說出來的話挺有勁兒,他隻好像鬥敗瞭的公雞似地收起翎十毛十來,換瞭副笑臉對他說:“先生有什麼話要說?”十毛十遂說:“楚國有五千多裡土地,一百萬甲兵,原來就是個大國。自從楚莊王以來,一直做著霸主。以前的歷史夠多麼光榮!沒想到秦國一起來,楚國連著打敗仗,堂堂的國王當瞭秦國的俘虜,死在敵國。這是楚國的恥辱。緊接著又來瞭個白起那小子,把楚國的國都改成瞭秦國的郡縣,十逼十得大王遷都到這兒來。這種仇恨,十年、二十年、一百年也忘不瞭!把這麼天大的仇恨說給小孩子聽,他們也會難受,難道大王倒不想報仇嗎?今天平原君來跟大王商議抗秦的事,還不是也為瞭楚國嗎?哪兒單單是為瞭趙國吶!”這一段話一句句地就像錐子似地紮在楚王的心坎上。他不由得臉紅瞭,連著說:“是!是!”十毛十遂又釘瞭一句,說:“大王決定瞭嗎?”考烈王說:“決定瞭。”十毛十遂當時就叫人拿上雞血、狗血、馬血來。他捧著盛著血的銅盤子,跪在楚王的跟前,說:“大王做合縱的縱約長,請先歃血。”楚王和平原君就當場歃血為盟。臺階下那十九個人全都佩服這把錐子的尖銳勁兒。
平原君和二十個門客回到趙國,天天等著楚國和魏國的救兵。等瞭好些日子,連一個救兵也沒來。平原君叫人去打聽,才知道楚國的春申君帶著八萬兵馬駐紮在武關[在陜西省商縣東],魏國的大將晉鄙帶著十萬兵馬,駐紮在鄴下[在河南省臨漳縣西]。這兩路救兵全都停下瞭,也不往前進,也不往後退。這是什麼緣故哇?
評:“十毛十遂自薦”,非常有名的成語,故事裡面的道理同樣值得我們思考。首先是那個關於錐子的比喻,非常貼切。——“夫賢者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臣乃今日請處囊中耳。使遂早得處囊中,乃脫穎而出,非特其末見而已。”——針鋒相對,不愧錐子的犀利。然後是仗劍上前,一句“天下人言天下事”,有一種以天下為己任的霸氣,唬地楚王不得不答應。我個人是很欣賞這種氣勢和“天下人說天下事”的思想。最後看這二十位門客,倒是最後不得不帶上的十毛十遂在歷史上留下瞭名字,而其餘十九位卻沒有什麼作為,不能不說是一種諷刺。其實細細想來,平原君一定要帶足二十個人本就是沒有什麼必要的。辦事情講的是用合適的人做合適的事,多餘的人是沒有用的,帶一個十毛十遂足以解決問題,何必要湊足一定的數量呢?
本節還簡要介紹瞭春申君,他是戰國四公子在本書中最後出現的一個。春申君缺少一種敢於和強權抗爭的氣質,所以在四公子中算是最不為後人看重的一個。不過本節中他幫助太子熊完逃離秦國,自己留下向秦王解釋,還是抱著必死的決心的。這點還是很值得尊敬的。有幸脫逃後,在楚考烈王即位後得封為春申君也算是一種報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