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合縱抗秦
那個憑著“合縱”出名的人叫蘇秦。他是洛十陽十人,本來是個政客,沒有一定的主張。合縱也好,連橫也好,他隻打算憑著能說會道的嘴,弄到一官半職就行,不論哪個君王都可以做他的主子。他想先去見周顯王,可是人傢不願意給他在天王跟前推薦,他就改變瞭主意,上秦國去。他見瞭秦王就說連橫怎麼怎麼好,秦國怎麼怎麼強大,勸秦王一步一步地兼並六國。哪兒知道秦惠文王自從殺瞭商鞅之後,就不怎麼喜歡外來的客人。他聽完瞭蘇秦的話,挺客氣地回絕他,說:“我的翅膀還沒長得那麼硬,哪兒能飛得高吶?先生的話挺有道理。可是我先得準備幾年,等到翅膀硬瞭,再請教先生。”蘇秦碰瞭個軟釘子,隻好走瞭。
他可並沒死心,還想著叫秦王用他。他費瞭好久工夫,寫瞭一部書,詳詳細細地說明怎麼樣才能夠兼並列國。他把這部書獻給秦惠文王。秦惠文王潦潦草草地看瞭看,就擱在一邊。蘇秦隻好耐著十性十子等。他在秦國住瞭一年多,傢裡帶來的盤纏都花光瞭,身上的衣裳也破瞭,他隻好像敗傢子兒似地回傢去瞭。
蘇秦回到傢裡,他十媽十一見他這個樣兒,就罵他,說:“咱們這兒周人一向不十愛十做官。人傢專心做工商,也能賺十分之二的利息,日子過得挺好的。當初我叫你好好地做做買賣,賺個二分利,可是你偏不聽我的話,要去做官。花瞭這麼些盤纏,如今怎麼樣?弄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地回來!”蘇秦沒有話可說,一回頭瞧見他媳婦兒坐在機子上織著帛,連頭也不抬,好像沒聽見他說話似的。他嫂子也在屋裡,他隻好跟她說:“嫂子,我餓瞭,給我弄點什麼吃的。”他嫂子翻著白眼,說:“沒有柴火!”說著一轉身躲開瞭。蘇秦忍不住瞭,趕緊回過頭去掉瞭幾滴眼淚。
當天晚上,蘇秦嘆息著說:“一個人到瞭窮困的時候,母親不把他當兒子,媳婦兒不把他當丈夫,嫂子更不必說瞭。唉!我蘇秦非要爭回這口氣不可。”打這兒起,蘇秦天天研究兵書。有時候,念書念累瞭,正想要歇息一下,好像聽見有個聲音說:“沒有柴火!”他立刻清醒瞭,抖擻十精十神接著念下去。有一回,實在累得受不瞭啦,心裡頭還想念,可是眼皮粘到一塊兒,怎麼也睜不開。他氣急瞭,拿起錐子紮瞭大十腿一下,鮮血就流十出來瞭。這一下子,十精十神可來瞭,接著又念下去。他就這麼苦苦地用功,費瞭一年多工夫。另外,他還仔細研究瞭各國的地形,政治的情況,兵馬的多少,諸侯的心情等等。
他跟他兄弟蘇代、蘇厲商量,說:“我的學業已經成功瞭。要是你們能給我湊點盤纏,能叫我周遊天下,等到我出頭瞭,我準想法子推薦你們。”說著,他把《太公兵法》和中原列國的情形講給他們聽。他們給他說服瞭,不光拿出金子來送他動身,他們也琢磨起蘇秦的那套學問來瞭。
蘇秦一想:“七國之中,秦國頂強,可是秦王不能用我。我不如到六國都去走走,把六國的國君說活瞭心,叫他們聯合起來去抵抗秦國。”他先到瞭趙國。趙肅侯[趙成侯的兒子]正用瞭他的兄弟為相國,稱為奉十陽十君。蘇秦先去結十十交十十奉十陽十君,向他說瞭一篇抗秦的道理。哪兒知道這頭一炮就沒打響。他隻好離開趙國,到燕國去求見燕文公。燕文公的底下人不給他通報,他在客店裡住瞭一年多,盤纏花完瞭。餓著肚子,正在沒有法子的當兒,店裡的掌櫃的瞧他可憐,借給他一百個小錢,才湊合著又過瞭幾天。
有一天,燕文公出來,蘇秦就趴在路上求見。燕文公問瞭他的名字,才知道他就是當初見過秦王的蘇秦,就把他帶到宮裡去。蘇秦對燕文公說:“燕國在列國當中,雖說有二千裡土地,幾十萬士兵,六百輛兵車,六千多騎兵,要是跟西邊的趙國、南邊的齊國一比,可就顯出力量不夠來瞭。近幾年來,趙國強大瞭,齊國強大瞭。可是強大的國傢老打仗,弱小的燕國反倒太平無事。大王您知道這裡頭的緣故嗎?”燕文公說:“不知道。”蘇秦說:“燕國沒受到秦國的侵略,是因為有趙國擋住秦國。秦國離著燕國遠,就是要來侵犯的話,一定得路過趙國。因此,秦國決不能越過趙國來侵犯燕國的。可是趙國要來打燕國,那就太容易瞭。早上發兵,下午就能到。大王不跟近鄰的趙國十十交十十好,反倒把土地送給挺遠的秦國,這個做法很不妥當。要是大王用我的計策,先去跟鄰近的趙國訂立盟約,然後再聯絡中原諸侯一塊兒抵抗秦國。這樣,燕國才能夠真正安穩。”燕文公挺贊成蘇秦的辦法,就怕列國諸侯心不齊。蘇秦說他願意先去跟趙侯商量。燕文公就給他預備禮物、路費、車馬、底下人,請他去跟趙國接頭。
蘇秦到瞭趙國,這時候奉十陽十君已經死瞭。趙肅侯聽說燕國有位客人來瞭,親自跑下臺階去迎接他,說:“貴客光臨,有何指教?”蘇秦說:“如今中原各國,最強盛的就是趙國,秦國註目的也就是趙國。可是秦國不敢發兵來侵犯,這是為什麼吶?還不是為瞭趙國的西南邊有韓國和魏國擋住秦國嗎?可有一樣,韓國和魏國並沒有高山大河可以防守,真要是秦國發兵去打韓國和魏國的話,這兩國很難抵抗。如果韓國、魏國投降瞭秦國,趙國可就保不住瞭。我仔細研究瞭地形和政治,中原列國的土地比秦國大五倍,列國的軍隊比秦國多十倍。要是趙、韓、魏、燕、齊、楚,六國聯合起來一塊兒抵抗西方的秦國,還怕打不過它嗎?為什麼一國國都斷送自己的土地去奉承秦國吶?六國不聯合起來單個兒割地求和,決不是辦法。要知道六國的土地有限,秦國的貪心沒個完。割地求和是亡國政策。反過來說,要是大王約會諸侯,結為兄弟,訂立盟約,不論秦國侵犯哪一國,其餘五國一塊兒去抵抗。這麼著,一個孤立的秦國還敢欺負聯合起來的六國嗎?聯合起來共同抵抗敵人是救國政策。我說咱們不如約會列國諸侯到洹水[河名,又叫安十陽十河,從山西省流到河南省,經故殷墟到安十陽十縣北安十陽十橋,再東到內黃縣,入衛河;洹huan二聲]來開個大會。趙肅侯是個有血氣的青年,聽瞭蘇秦合縱抗秦的話,非常贊成。他拜蘇秦為相國,把趙國的相印十十交十十給他,又給瞭他一百輛車馬、一千斤金子、一百雙玉璧、一千匹綢緞,讓他去約會各國諸侯。
蘇秦當上瞭趙國的相國,先打發人拿瞭一百兩金子上燕國去還那個借給他一百個小錢的客店的掌櫃的,自己準備上韓國和魏國去聯絡一下。他剛要動身的時候,趙肅侯召他入朝,說有要緊的事商量。蘇秦連忙去見趙肅侯。趙肅侯對他說:“剛才接到邊疆的報告,說秦國進攻魏國,把魏國打敗瞭,魏王求和把河北的十座城送給秦國。萬一秦國來打趙國怎麼辦吶?”蘇秦心裡嚇瞭一跳,他想:要是秦國軍隊到瞭趙國,趙國準會像魏國一樣割地求和,他那合縱的計策不就吹瞭嗎?蘇秦可沒顯出心慌的樣兒,拱著手,說:“我琢磨著秦國的兵馬已經累瞭,決不能立刻就打到這兒來。萬一來瞭,我也有退兵的辦法。”趙肅侯說:“既是這樣,你先別出去。要是秦國的兵馬不來,到那時候你再動身吧。”蘇秦隻好留下,請趙肅侯加緊準備防禦敵人。
蘇秦回到相府裡著實有點擔心。末瞭兒,他想出個辦法來:他要利用一個人,叫秦國不來打趙國。可有一層:那個人也是挺機靈的,哪兒能讓蘇秦利用吶?
評:“沒有柴火!”——這四個字殺傷力太大瞭,有幾個英雄能夠不因此流淚?自己有著改變天下形勢的雄心和能力,卻四處碰壁、鬱鬱不得志,回傢後還不被母親、妻子理解,嫂子更是連飯都不肯做,這是怎樣的一種境地?再有能力的人也是要靠實際的成績來說明一切,沒有功成名就、衣錦還鄉你就什麼都沒有,這就是現實!蘇秦瞭不起之處就在於即使這樣還能不斷砥礪自己,不放棄自己的夢想,這是他最後成功的關鍵之一。
懸梁刺股,或者叫“頭懸梁,錐刺股”,是用來形容學十習十刻苦的有名的成語。錐刺股的故事上面已經提到,這裡說說頭懸梁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東漢的孫敬,他最後成為瞭著名的政治傢。懸梁指的是他年輕讀書的時候,將頭發用繩子連接到房梁上,一旦讀書疲勞打盹低頭時,繩子就會把頭皮扯痛,從而可以繼續讀書學十習十。現在來看,應該說其十精十神可取,其行為並不可取。學十習十是講究方式方法的,勞逸結合是很重要的。至於說故事背後蘇秦追求名利富貴的這種鉆營之心,更是不會在教育兒童的過程中為人提到。一個故事能夠講述的道理豈是簡簡單單就能說清的,所謂的明顯說明的道理不過是他人片面強調故事的某一方面罷瞭,隱藏於其下的故事的真實往往是更值得我們深思的。
故事中說蘇秦想“憑著能說會道的嘴,弄到一官半職就行”,這真是一個政客最十精十彩的寫照。蘇秦到底是有能力和運氣的,他最終在燕國找到瞭突破口,開始瞭“六國掛相”的傳奇經歷。而我想當時六國之間錯綜復雜的形勢為他提供瞭表現的舞臺,是他成功的另一個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