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送塊土疙瘩
晉惠公夷吾留在秦國兩個多月,就怕公子重耳趁著這個機會去搶君位。現在回到瞭晉國一瞧,還能平安無事,這才放瞭心。郤芮說:“重耳在外頭終究是個後患。主公要保住君位,最好去把他殺瞭。”晉惠公就打發勃褆再去行刺。
當初重耳給勃褆砍斷瞭袖子,跑到他姥姥傢狄國,就在那邊住下瞭。晉國有才能的人十大多數全跑出來去跟著他。共中頂出名的有狐十毛十、狐偃、趙衰[cui一聲]、胥臣、魏犨[chou二聲]、狐射姑[狐偃的兒子,射ye四聲]、顛頡[xie二聲]、介子推、先軫[zhen三聲]等。他們住在狄國,差不多有十二年光景。大傢夥兒全娶瞭媳婦兒成瞭傢。重耳娶瞭個赤狄的女子叫季隗[wei三聲]。趙衰娶的是季隗的姐姐叔隗。兩個人全都有瞭兒子,看那樣子也能太太平平地住下去瞭。有一天,狐十毛十、狐偃接到父親狐突[重耳的舅舅]的信,上邊寫著:“主公叫勃褆三天之內來刺公子。”他們趕快去通知重耳,重耳跟大傢夥兒商量逃到哪兒去。狐偃說:“還是上齊國去吧。齊侯雖說老瞭,他終究是霸主。最近齊國又死瞭幾個老大臣,他正需要人。公子去投奔他,正是時候。”
那天晚上,重耳跟他媳婦兒季隗說:“夷吾派人來行刺,我隻好逃到別國去,也許到秦國,也許到楚國。隻要我有瞭大國的幫助,將來總能回到本國去的。你好好地養活兩個孩子。要是過瞭二十五年,我還不能來接你,那你就另嫁別人吧。”季隗哭哭啼啼地說:“男子漢志在四方,你隻管去。可是我現在就二十五瞭,再過二十五年哪,差不多也離死不遠瞭。就說不死,五十歲的老婆子嫁給誰去?你不必擔心,我等著你就是瞭。”
到瞭第二天,重耳叫那管庶務的仆人叫頭須的,趕緊收拾行李,打算晚上動身。就瞧見狐十毛十、狐偃慌慌張張地跑來,報告說:“我父親又來瞭個急信,說勃褆提早一天趕來瞭。”重耳聽瞭,急得回頭就跑,好像刺客已經跟在身後似地,也不去通知別人。他跑瞭一程子,跟著他的那班人前前後後全到瞭。那個平時管車馬的壺叔,也趕瞭一輛車馬來瞭,就差一個頭須。這可怎麼辦?行李、盤纏在他那兒,別人全沒帶什麼。趙衰最後趕上,說:“聽說頭須拿著東西、錢財跑瞭。”他這一跑,累得重耳這一幫人更苦瞭。
這一幫“難民”一心要到齊國去,可得先經過衛國。衛文公燬為瞭當初諸侯建造楚丘的時候,晉國並沒幫忙,再說重耳是個倒黴的公子,何必去招待他吶!就囑咐管城門的不許外人進城。重耳和大夥兒氣得直冒火兒,可是有難的人還能怎麼樣。他們隻好繞瞭個大圈子過去。一路走著,一路餓著肚子。到瞭一個地方,叫五鹿[衛地,在河北省濮十陽十縣南],就瞧見幾個莊稼人正蹲在地頭上吃飯。那邊是一大口一大口地吃,這邊是咕嚕咕嚕地肚子直叫。重耳叫狐偃去跟他們要點兒。他們笑著說:“呦!老爺們還向我們小百姓要飯嗎?我們要是少吃一口,鋤頭就拿不起來,鋤頭拿不起來,就更沒有吃的瞭。”其中有一個莊稼人開玩笑,說:“怪可憐的,給他一點兒吧!”說著就拿起一塊土疙瘩,嬉嬉哈哈地送瞭過去,嘴裡說:“這一塊好嗎?”魏犨是個火絨子腦袋---沾火就著,一瞧那個人拿他們開心,火兒就上來瞭,嚷嚷著要揍他們一頓。重耳也生瞭氣,嘴裡不說什麼,心裡可向魏犨點瞭頭。狐偃連忙攔住魏犨,接過那塊土疙瘩來,安慰公子,說:“要打算弄點糧食到底不算太難,要弄塊土地可不容易。老百姓送上土來,這不是一個吉兆嗎?”重耳也隻好這麼下瞭臺階,苦笑著向前走去。
又走瞭十幾裡,缺糧短草,人困馬乏,真不能再走瞭。大傢夥兒隻好叫車站住,卸瞭馬,放放牲口,坐在大樹底下歇歇乏兒。重耳更沒有力氣,就躺下瞭,頭枕在狐十毛十的大十腿上。剩下的人掐瞭一些野菜,煮瞭些野菜湯。自己還不敢吃,先給重耳送去。重耳嘗瞭嘗,皺著眉頭子,又還給他們。他哪兒喝得下去這號東西吶?狐十毛十說:“趙衰還帶著一竹筒的稀飯,怎麼他又落在後面瞭?”魏犨撇瞭撇嘴,說:“別提瞭!一筒稀飯,他自個兒也不夠吃,還留給我們才怪吶。”正在這兒沒有主意的時候,介子推拿來瞭一碗肉湯,捧給重耳。重耳一嘗,這滋味還算不錯,吃得連碗底也給十舔十瞭個一幹二凈。吃完瞭,才問介子推,說:“你這肉湯哪兒來的?”介子推說:“是我大十腿上割下來的。”大傢夥兒一聽,你瞧瞧我、我看看你,都覺得這可太難瞭。重耳流著眼淚,說:“這……這是怎麼說的……我……我可怎麼對得起你呀!”介子推說:“但願公子回國,做一番事業就是瞭。我這一點疼算什麼吶?”這時候趙衰也趕到瞭。他說:“腳底下全起瞭大泡,走得太慢瞭!”說著,把一竹筒的稀飯奉給重耳。重耳說:“你吃吧!”趙衰哪兒能依。他拿點水和在稀飯裡,分給大傢夥兒,每人來一口。狐十毛十向魏犨眨瞭眨眼,魏犨低著頭,當作沒瞧見。
重耳和大傢夥兒就這麼有一頓沒一頓地到瞭齊國。齊桓公大擺筵席給他們接風。他問重耳,說:“傢眷帶來瞭沒有?”重耳說:“逃難的人自顧不暇,哪兒還能帶著她們吶?”齊桓公就挑瞭一個本傢的姑十娘十嫁給重耳,又送給他二十輛車,八十匹馬,不少房子,叫每一個跟隨公子的人全有車有馬,又有屋子,還派人給他們預備飯食。重耳非常感激,跟大傢夥兒說:“耳聞不如眼見,齊侯可真是個霸主。”大傢夥兒全都欽佩齊桓公那個大方、豪爽的派頭。
評:“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十性十,增益其所不能。”孟子的這段話,用來描述重耳是再合適不過的瞭。晉國公族間的爭鬥可說是列國間最為殘酷的,這雖避免瞭權利落到除國君外的公族手裡,卻也直接導致權利落到異姓的卿大夫手裡,造成“三傢分晉”的局面,當然這是後話。重耳不得不流落在外,受盡苦難,他手下的一幫賢臣也隻能等到重耳復國後才能展現出治國的才幹瞭。困苦之於一個人的成長往往是不可或缺的,因為一方面它磨礪瞭一個人的意志,另一方面同時給瞭這個人展現自己的能力和意志的舞臺,使他人能夠瞭解和信任這個人。我們的很多“富二代”、“官二代”就缺少這種苦難,一來直接毀瞭很多這種“二代們”,另一方面很多有能力的二代也無法證明自己,即使成功也缺少說服力。這種二代、三代的難題有時卻也無法避免,所以一個傢族代代傳承時必然有興盛和衰落,這是無法避免的,而換一個角度講,正是這種興衰起伏才帶給社會以前進的動力。
很多成就一番事業的人往往是有恩必還、有仇必報的,重耳即是一例。衛文公對重耳一行的無禮日後得到瞭報應,衛國日後被晉國討伐某種意義上卻也是咎由自取。所以,做人還是要厚道,見人有難還是要盡力相助。另外,一個人難免落難,這時候應該多學學狐偃,自信、忍讓方能讓你度過苦難,這不,送上土地的話終究是應驗瞭,而衛文公的兒子衛成公日後也被重耳折騰得夠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