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回  孫娘子嬰山解難沈大王江畔捐軀

第十五回 孫娘子嬰山解難沈大王江畔捐軀

詩曰:

傢人葉象利休貞,玉潔冰清自性成。

解難難中還自解,禍淫福善較來平。

話說嬰山大王沈勇,聞報荊襄標商同欽差學政有十餘號船隻,即欲前去打劫。心中想道:“久聞標商多是有手段的,又加學政坐船,有兵卒護送,必須點齊四路副將,一同下江搶劫方好。”即時傳令嘍囉:“隨四將下山,先去打劫,我隨後便來接應。”四將得令,領瞭嘍囉,紛紛下山而去。

且說寨中有一位夫人,是被沈大王劫上山的良傢婦女,這日,在山中自嘆道:“自嘆紅顏多薄命,夫妻母子各分離。奴傢邱門孫氏,祖籍荊州人氏。丈夫邱佐卿,早年入泮,娶奴完親一載,生下一子,取名喜寶,才得半歲。我隻為今年春間去嬰山燒香瞭願,嬰山大王看見奴傢十分姿色,統帥嘍囉半夜打進奴傢,銀錢衣服半件不取,單單把奴搶至寨中,強迫成親。奴傢誓不從他,便要強奸。幸遇一個同難嬸嬸苦勸,又兼寨中美女極多,無暇及我,所以至今未曾受辱。但願夫妻、母子完聚。呵!且住!我方才聽得使女們紛紛傳說,昨晚大王江中拿一搜寶欽差,鎖在棧房,要解去張府請功,諒必性命難保。奴傢久欲自盡,不如救瞭欽差再死,也得瞑目。況且強盜今又下山搶劫,寨中無人,正好行事。” 

孫氏想完主意,忙忙取瞭鎖匙,出房來到棧房門首。隻聽得裡面自言自語道:“蒼天,蒼天呵!我陳三枚隻望水中逃命,誰知又遇強人。如今解去張府,必然性命難保。天呵!不想我這般結果!”孫氏聽瞭,忙開鎖匙,推門而入。陳爺正在傷心,忽見一個美貌婦人在面前,問道:“你是什麼人?”孫氏道:“老爺不須駭怕,我來救你的。”就把鏈子扯開。陳爺道:“娘子,你到底是何人,前來救我?”孫氏道:“奴傢荊州人氏,夫君邱佐卿。奴傢孫氏,被強人搶至寨中,強奴成親,奴傢就死不從,那賊也不殺奴傢,止是居留寨中。今日聞大人被拿,要解張府請功,性命必然難保。幸遇強盜下山打劫,寨中無人,奴傢特來解救大人。如今速速跟奴傢出去。” 

陳爺聽瞭,忙忙跟瞭孫氏,走出山寨,並無人查究,早已到瞭東山腳下。孫氏道:“老爺此去,多是人煙所在。奴傢雖未失節於強人,丈夫決不肯信。但願老爺到瞭荊州,將奴不肯失身之事,說與奴丈夫知道。奴的貞心可表,奴死九泉亦感老爺之德。”說罷,往山下便跳。

陳爺慌忙攔住,說道:“恩嫂,不可尋此短見。待下官送恩嫂到府,說明恩嫂貞節,使恩嫂夫婦、母子團圓,略報恩嫂大恩。切不可如此。”孫氏道:“既蒙老爺好意,奴傢暫留性命,請老爺快行,不可遲延。”於是二人望著荊州大路而行。且說大王沈勇帶瞭四個副將,數百嘍囉,裝載五隻大船,沿江順流而下。早有探事嘍囉飛報:“啟上大王:那標客貨船,幫著學政官船早已出關,就在前面停泊,要等齊船隻前行。特此報知。”大王大悅道:“再去探來。”吩咐頭目:“去船頭觀望!”頭目走到船頭,遠遠一望,隻見那邊燈籠明亮,上寫“欽差湖廣學政”,一連高掛燈籠五六十盞。船上兵役手執刀槍,兩邊排列。頭目忙忙報與大王道:“啟大王:那船上兵將手執兵器,甚是強勇。更有標客相幫,厲害難當,不可惹他。”大王喝道:“胡說!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大王還要助張府打遍天下,那裡希罕這幾個標商!”遂喚張雄二將過來。二將應道:“有!”大王道:“與汝令箭一支,帶領四號船隻,箭手四百名,向他船頭先放。看他勢敗,然後槍刀齊舉,殺上船去,我這裡再發兵接應。” 

二將接瞭令箭,帶領船隻,箭手一字兒排開,對著官船喝令放箭。眾箭手把箭亂射,箭如雨點一般飛來。官船上面各兵叫聲:“呵呀,強盜來瞭!”慌忙報與學政。學政大怒,叫眾傢將吩咐兵丁不許亂動。都伏艙中,手執軍器,把住艙口,等他箭射完,跳上我船,鉆進艙來,進一個殺一個,進兩個殺兩個。若殺死一人,我賞銀五兩。你們若有被傷,我賞銀三兩。須要協力,不可有違。傢鈄得瞭號令,傳與兵丁,俱伏在船艙口裡,強盜那知官船早已預備。官兵伏在旁邊,見一個進來,提起利刀便砍下來,一連鉆進十餘人,一連砍死十餘人,餘的強盜大怒,一擁而來,都被傢將兵丁亂砍、亂刺,那裡抵擋得住?船上吶喊哼喝,那邊標客聽見官船上沸反盈天,連忙接應。那大王見前船去許久不來回報,便搖動大船前來接應。這邊護標好漢攔住,把箭亂射,射死十餘人。大王大怒,跳上標船:“孤傢來也!”那護標大哥,見伊來得勇猛,諒是強盜頭兒,袍袖一起,那支練就百發百中神箭,嗖的一聲,正中咽喉。大王叫聲:“呀呵,不好瞭!”即翻身落下水去瞭。眾賊看見大王死瞭,副將也不見一個,相議道:“我們何不趁此順風逃回罷。”眾人道:“有理。”連忙把船搖轉,望山寨飛奔而去。不消半刻,到瞭山寨。內中一個頭耳道:“眾兄弟,如今大王死瞭,副將也殺瞭,山寨無主,料想強盜做不成瞭。況且我們本事低微,若在此耽擱,倘官兵到來,料想活不成瞭。不如收拾金銀財寶,各人回去營生。”眾人道:“有理!”大哥主意不差。”便把搶來婦女個個放去,金銀每人分開。頭目又道:“兄弟,我們大傢散夥,這山寨何用?不如一把火燒個白地!”馱瞭包袱,下山去瞭。欲知後事如何,下回分解。

《海公小紅袍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