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今古奇觀》是明末崇禎年間抱甕老人從《三言》、《二拍》裡選出來的一部白話短篇小說集,共四十篇。其中從馮夢龍編纂的《喻世明言》中選出八篇,從《警世通言》中選出十篇,從《醒世恒言》中選出十一篇。從凌濛初編著的《初刻拍案驚奇》中選出八篇,從《二刻拍案驚奇》中選出三篇。這四十篇作品,基本囊括瞭《三言》、《二拍》中的優秀之作,說它是《三言》、《二拍》的精華本,一點也不為過。三百多年來,這部書雖然屢被官方禁毀,但仍風行於世,在社會上傳佈極廣。本書的四十篇作品,從不同視角傳神地描繪瞭當時社會各色人等的眾生相,廣泛而深入地反映瞭當時市民階層的生活面貌和思想感情。明代末年,隨著沿海資本主義工業的興起和發展,人們對歷來被視為洪水猛獸的“財”和“色”有瞭悖於傳統的認識。
在傳統的觀念裡,尤其是在宋明理學“存天理、滅人欲”的教條束縛下,人的自然欲望受到瞭嚴重的壓抑。“色字頭上一把刀”,被視作罪惡的淵藪。但在本書中,情、愛乃至性都被認為是人自然而然的要求。《賣油郎獨占花魁》中的賣油郎和花魁相互傾慕,追求聖潔的愛情,卻不排斥本能欲望的作用:“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若得這等美人摟抱瞭睡一夜,死也甘心!”《蔣興哥重會珍珠衫》一篇,描述瞭蔣興哥發現其妻子王三巧被人誘奸,妻子被迫改嫁時,他還送十六隻箱籠作為陪嫁。此後又幾經周折,重新相見,相抱大哭一場,不顧妻子的二度“失身”而重歸於好。這說明一種新的道德觀念正在形成。中國素有重義輕利的傳統觀念,正人君子不屑於經商,恥於與商人為伍。而在本書中的《轉運漢巧遇洞庭紅》、《呂大郎還金完骨肉》等篇,繪聲繪色地描寫瞭商賈貿易、發財致富的動人故事。最能體現觀念轉變的一點是,作品中的主人公再也不是傳統觀念裡無情無義、唯利是圖的角色,而是具有善良品性和信義的新商人形象。顯然,觀念轉變的基礎是社會的物質生活。民族工業的興起為商賈貿易的發展提供瞭前所未有的活動舞臺,就是讀書人也不再隻有通過仕途獲取功名的“華山一條路”,貿易致富、經商發財同樣是人生誘人的康莊大道。這樣,被傳統觀念視為罪惡淵藪的“財”和“色”,恰恰是本書的許多主人公夢寐以求、不懈追逐的東西,這的確是一種“奇觀”!抱甕老人之所以將書名定為《今古奇觀》,也許就是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的吧?而這種“奇觀”,正體現瞭晚明小說界的時代風貌和審美趣味。
當然,本書對“財”、“色”等人的自然欲望的肯定是對傳統觀念的一種反動,有其特定的時代背景,這正是其歷史意義和認識價值所在。如果脫離瞭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一味申張人的自然欲望,那就走向反面、大謬不然瞭。這一點是我們今天在閱讀這部小說時必須充分認識的。